徐成东:千锤百炼铸匠心
“简单的事重复做,重复的事认真做,把‘好’做到极致。”初见云南驰宏资源综合利用有限公司(隶属于云南驰宏锌锗股份有限公司)熔炼厂作业经理徐成东,他就向记者“透露”了从一名普通冶炼工人成长为“艾萨炉炼铅第一人”的秘笈。
数十年来,徐成东坚持在千度炉火旁书写着一线工人的奋斗答卷,把自己锻造成炉火纯青的大国工匠。2025年6月,徐成东被授予“云岭楷模”称号。
好奇心追逐“冶炼梦”
“一开始是兴趣与好奇心使然,后来是责任与担当。”在“徐成东劳模创新工作室”,徐成东回顾了自己30余载的铅冶炼生涯。
徐成东的家乡会泽县有一座铅锌矿,儿时的他总是对铅锌矿如何炼出金属铅十分好奇。“那时我就想弄明白一件事:泥土怎么就会变成金属?”“冶炼梦”就这样悄然在他心里生根。
18岁那年,徐成东怀揣梦想进入会泽铅锌矿工作。他被分配到机修车间的水泵运转班,这是一个令不少工友羡慕的“清闲岗位”。但为了离梦想更近一点,他主动要求调往艰苦的烧结车间。“许多人觉得冶炼工是‘黑老粗’,但我不这样想。看着燃烧炉火中流动的金属液体,我心里别提有多兴奋了。”徐成东回忆道,“第一次站在鼓风炉前,热浪差点把我掀翻。但看着老师傅们娴熟地操作,我暗下决心,一定要吃透这门技术。”
为了弥补知识短板,徐成东开启了近乎疯狂的学习模式。倒班间隙记录炉温、风压、进料量的细微变化;抄写设备说明书,吃饭走路都在琢磨;遇到难题追着老师傅请教到深夜;自购专业书籍,一边踏实工作,一边刻苦钻研。
凭借这份执着,27岁的他当上烧结班长。在他的带领下,原本成绩垫底的班组,连续3年夺得产量第一的佳绩。
苦学进口设备核心工艺
2000年会泽铅锌矿转型为云南驰宏锌锗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为适应现代化生产需要,公司从澳大利亚引进一座艾萨炉(一种用于铜、铅等金属冶炼的高效熔池熔炼设备),并选派技术骨干赴澳大利亚学习操作工艺。
面对难得的学习机会,徐成东主动申请却被拒之门外——学历低、不懂英语成了“拦路虎”。但这并未浇灭他的热情,他借来学习资料复印,请人翻译,利用业余时间自学相关知识。
外国专家来企业选拔时,他再次信心满满地报名,仍因学历问题被拒。当众人以为他会放弃时,他却选择了“自学+偷学”。一位同事回忆:“他一休息就过来和我们聊天,聊着聊着就聊到艾萨炉上去了。我们学习时,他就在门口观察,看我们在学习什么。”
每天清晨,徐成东乘坐第一趟公交车早早来到公司,一头扎进熔炼车间熟悉设备。“我每天都要到14楼看一遍,把喷枪空气流量、阀门数量等搞得清清楚楚。”徐成东说。
机会总是眷顾有备者。当公司因艾萨炉主控手不足决定再次招聘时,徐成东果断报了名并成功入选,正式成为一名艾萨炉操控手。
让外国专家竖起大拇指
2005年6月12日,艾萨炉首次点火。然而这个原本在国外用于炼铜的“洋设备”,首次被用于炼铅便故障频发,最棘手的是熔池冻结问题。来自澳大利亚、德国、英国的8位专家提出的解决方案接连失败,眼看公司巨额投入就要付诸东流,徐成东焦急万分。经过反复推演,他大胆提出用高品位铅精矿补充高温熔池内挥发的铅,采用“上层烧熔、逐步推进”的方法解决熔池传热效果差、渣型恶化导致的熔池冻结问题。
这一建议激起外国专家的激烈反对,认为“本来已经发生冻结,却还要加料,岂不是火上浇油?”在沟通过程中,一名专家甚至愤怒地拎起桌边的凳子砸到窗子上。但徐成东并未退缩,他说服公司领导在安全可控的情况下进行实验。仅半小时,之前冻结1.5米的熔池下降50厘米。一个半小时后,熔池完全解冻。这个结果震惊了在场的每个人,所有外国专家纷纷对徐成东竖起了大拇指。
2005年7月31日,这台艾萨炉成功产出20多吨粗铅,成为世界上首座用于炼铅的艾萨炉。徐成东也由此被誉为“艾萨炉炼铅第一人”。
此后多年,徐成东和工友们对艾萨炉生产工艺进行多项技改,刷新多项纪录:艾萨炉喷枪寿命从平均1~2天延长至12~15天,冶炼作业烟尘率降至15%以下。同时创造了年产量达8.5万吨、炉砖使用寿命达978天的纪录,每年为企业节省上千万元资金。驰宏锌褚也因此在铅冶炼领域脱颖而出,成为行业领跑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