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明:以中国心铸造“中国芯”
“这就是我们生产的产品,别看只是一块小小的靶材,却能制造二三十万个半导体器件!”在云南省贵金属集团的生产车间,闻明一边向记者介绍,一边小心翼翼地将一片银白色圆盘状的贵金属材料放入真空袋。
闻明是云南省贵金属集团首席科学家、贵金属功能材料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深耕贵金属领域20载。他带领团队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实现国产溅射靶材从无到有、从有到优,让“中国芯”强劲跳动。2025年6月,闻明被授予“云岭楷模”称号。
肩负重任,踏上征途
靶材是芯片制造中不可或缺的原材料。2010年以前,我省在靶材领域几乎是空白。“研究之初,国内的半导体器件及集成电路基本被国外靶材公司垄断,完全受制于人,不仅订货周期长,定价权也被国外掌握。”闻明说,解决“卡脖子”问题刻不容缓。
2008年,溅射靶材国产化“突围”任务落在闻明肩上。“一片进口靶材样品、一份产品说明书、一支4个人的队伍,这就是当时的全部‘家当’。”闻明回忆道。抱着“掌握关键核心技术,摆脱受制于人”的信念,闻明和团队毅然踏上技术拓荒之路。
研发初期,团队对靶材的了解近乎为零。他们只能一边查文献,一边做实验;没有生产人员,闻明带领骨干亲手轧制坯料、车削产品、处理废料。
“最初,我们连生产场地和设备都没有,只能借用其他部门的设备研发和试制。”闻明说。即便如此,研发团队也只能在对方下班或者休息时“错峰”使用设备。
为了加快进度,队员日夜驻扎在实验室里,饿了吃泡面,困了在实验台打盹……2010年冬,第一片靶材样品诞生了。当团队满怀信心找到客户时,对方却已提高了技术要求,研发工作再次陷入瓶颈。
十年磨剑,靶材“破茧”
2012年,公司选派闻明赴澳大利亚开展博士后研究。虽然放不下手头的研究,但抱着“‘走出去’或能打开一扇‘天窗’”的念头,闻明决定出国深造。
在海外期间,国内团队的研究并未停滞。闻明和团队成员有新思路或新进展就会及时联系,共同探讨。两年后,他婉拒了导师挽留和国外高薪,牵挂着国内遇阻的项目,毅然回国。
回国后,闻明便迫不及待地一头扎进实验室,每天工作12小时以上。
在高强度工作下,年轻队员难免会产生负面情绪。一次实验持续到凌晨3时,刚毕业的小王把记录本重重摔在地上:“哪国人能做到99.999%的纯度?靠这些精度落后的设备,怎么可能实现技术突破、打破垄断?”闻明捡起本子,心平气和地说:“60年前,咱们连铁钉都要进口,现在卫星都上天了,凭什么不能?”
凭着坚强的毅力和对科研的执着,2014年,靶材制备技术终于实现突破。看着第一片合格产品下线时,团队成员喜极而泣。“感觉喉咙被滚烫的铅块堵住一样,说不出话……”闻明回忆道。大家争相上前观摩,却不敢动手包装,生怕产生微小划痕。
2018年8月,第三方科技成果评价中心组织专家对团队科研成果进行评审认为,该成果创新性强,社会和经济效益显著,整体技术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此时,距离闻明团队接手靶材“突围”任务已过去10年。当镍铂靶材产品被国家博物馆和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收藏时,闻明站在展柜前,久久不愿离开。
临危受命,重组攻坚
201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重组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闻明又迎来新挑战。贵金属集团的国家重点实验室是云南省属企业首家,也是全国唯一以贵金属为研究方向的“国重”,其重组意义重大。
2020年年底,贵金属集团正式启动了重组准备工作,作为“国重”主任的闻明陷入焦虑:集团高端人才不足,基础研究能力有待提升;而且,在全国统一布局评估中,云南的区位劣势明显。
为此,闻明率队拜访数十位院士、专家求教,笔记记满好几本。他还带队赴国内十多所重点大学、科研院所取经,细致记录从组织架构到平台建设的每个细节。
多方取经后,团队根据收集到的意见和建议,反复修改申报材料。“前后修改40多个版本,材料堆起来有一人高。”闻明说。为了模拟答辩,他和同事整理出50多个问题,反复打磨准备。
历经3年零8个月,2024年9月,“国重”重组迎来最终答辩。2025年1月,重组获批消息传来,闻明激动得热泪盈眶。“泪水里有委屈、有喜悦,但更多的是骄傲。1300多个日夜的艰辛努力,终得回报。”闻明欣慰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