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斌:努力攻克科研领域瓶颈问题
“我们的真空冶金一定要在世界上起到引领作用,不能落后!就是一个字——两横一竖‘干’,要真干、实干、敢干,主动干!”昆明理工大学副校长杨斌教授如是说。
35年来,杨斌扎根云岭大地,攻克了一项项有色金属资源清洁高效综合利用难题。他研发转化的多种复杂真空冶金技术和冶金真空炉等装备,惠及上百家企业,创造产值达数百亿元,把有色金属真空冶金技术做到世界领先水平,确保了我国战略金属供应安全。2025年6月,杨斌被授予“云岭楷模”称号。
“因为难,才更需要我留下来”
1990年,杨斌硕士研究生毕业后,留在恩师戴永年教授的研究团队,投身真空冶金研究。然而,起步阶段便遇到了重重困难。当时,冶金行业正值“寒冬期”,处于基础阶段的真空冶金研究前景未卜,学校的真空冶金及材料研究所专职研究人员仅剩不足10人。“因为难,才更需要我留下来。”杨斌说。
杨斌坚信,真空冶金能够高效冶炼复杂金属,降低工人劳动强度,减少环境污染。然而,从理论研究到生产实践并非易事。“没有经验可循,只有不断摸索、不断创新。”杨斌坦言,团队花了很多力气,吃了不少苦头,经历过无数失败。
为攻克真空冶金从理论到生产实践的瓶颈问题,杨斌不仅认真研读理论,还频繁深入工厂调研。为研发硬锌处理新工艺、新装备,他常常在工厂车间一蹲就是几个月。一次实验时,一股高温气体突然喷出,导致杨斌面部、头发烧伤,经紧急送医治疗和简单包扎后,他又返回实验室继续研究。
30多年来,凭借这份执着,杨斌攻克了真空冶金领域的一道道关卡,实现了该领域“从0到1”的突破,杨斌也从一名普通教师成长为有色金属真空冶金领域的领军人物,入选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先后4次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二等奖,获得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等诸多荣誉。
“研究课题要从实践中来,成果也要回到实践中去”
“科研的最终归宿是走出实验室,为实践服务,所以我们的研究课题要从实践中来,成果也要回到实践中去。”杨斌说。30多年来,他始终坚持产学研结合,把课堂设在车间里,把论文写在熔炉中。
针对企业传统冶金过程中存在的生产工艺复杂、资源综合利用难等共性难题,杨斌创新提出新理论思路,带领团队系统开展了复杂合金真空气化分离、化合物真空还原、真空合成及真空分解等基础研究。在突破有色金属真空冶金理论瓶颈的基础上,团队成功研制出不同功能的大型真空冶金装备,开发出绿色高效提炼稀贵金属、复杂锡合金短流程精炼等系列新技术,实现了金、银、钯等稀有金属的清洁高效提炼。
“杨教授帮我们做的真空炉产能每天达50吨,而其他企业只有10吨。”云南锡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有关负责人说。2022年,杨斌团队研发的新一代粗锡精炼工艺技术装备在云锡集团搬迁改造项目中大规模应用,将曾经危险的废弃物转化为年获几千万元利润的稀缺资源。
“现在全球90%以上的锡冶炼和回收企业都应用了我们的技术。”杨斌自豪地说。截至目前,杨斌团队开发的系列清洁冶金新技术惠及150余家企业,年处理复杂有色金属合金80万吨,创造产值达数百亿元,相关技术成果被推广应用到多个国家的企业生产中。
“作为老师,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
在杨斌的日程表上,没有节日、没有假期,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是常态。作为一名教师,他深耕三尺讲台,对教学工作一丝不苟,精心准备每一堂课、每一次实验。他细致指导学生论文,就连图表、用词都悉心修改。30多年来,杨斌累计培养70余名博士和硕士研究生。
“作为老师,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并给予其不断前进的力量,使其能够独立开展工作。”在教学中,杨斌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科技报国”使命感。在冶金专业基础课程教学中,他鼓励本科生进入实验室参与课题,支持研究生自主选题、确立研究方向,着力提升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提炼科学命题、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不仅如此,杨斌高度重视团队建设。“冶金行业体系庞大,只有发挥团队力量取长补短,才能战胜困难。”杨斌说。
在杨斌的培养下,团队13名成员入选“国家重大人才工程”特聘教授、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等国家级人才计划;20余人入选“云岭学者”等云南省高层次人才,形成了一支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科研队伍。“杨老师对真空冶金事业的执着追求,以及‘敢于创新,奔向一流’的理念,一直激励我们不断去突破科研瓶颈。”昆明理工大学教授徐宝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