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首次提出“两个结合”的重大论断。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进一步阐述和强调:“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两个结合”是对我们党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总结,也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深化拓展。深刻领会“两个结合”的思想内涵、准确把握“两个结合”的逻辑意蕴,对于我们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具有重大意义,对于我们在史志工作领域自觉坚持“两个结合”具有极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一、“两个结合”的历史逻辑:党的百年奋斗历程的深刻启示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长期奋斗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的必然结果,是坚持党的本质属性、践行党的根本宗旨的必然要求。”并强调“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相统一的成果,凝结着党和人民的智慧,具有深刻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多维衔接、辩证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基本规律的中国化呈现。遵循思维规律,运用三重逻辑的思维方式,为我们理解领悟“两个结合”提供了全方位、深层次的有效路径。
“要更好应对前进道路上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必须从历史中获得启迪,从历史经验中提炼出克敌制胜的法宝。”回眸来路,党的百年奋斗史是“两个结合”的探索史。
从1840 年鸦片战争开始,我国在西方列强武力侵略掠夺中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为推翻“三座大山”的压迫,中国人民相继展开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但因为没有科学理论的指导均以失败告终。十月革命一声炮响, 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李大钊率先在中国举起马克思主义大旗,并在1924 年5 月《这一周》的文章中赞誉“马克思的学说真是拯救中国的导星”。在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伟大觉醒中,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紧密结合中,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马克思主义作为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争取阶级解放和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为我们党解决中国出路问题指明了方向。中国共产党自登上历史舞台,就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并同中国革命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在土地革命时期,毛泽东就指出:“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马克思主义的最本质的东西,马克思主义的合,坚持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活的灵魂,就在于具体地分析具体的情况。”要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走出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特色革命道路。1938 年10 月,在党的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作题为《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中指出:“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伟大力量,就在于它是和各个国家具体的革命实践相联系的。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就是要学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应用于中国的具体的环境。”鲜明提出“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具有“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的观点。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创立了毛泽东思想,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指导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完成社会主义革命和推进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借鉴世界社会主义历史经验,“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创立了邓小平理论,科学回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21世纪;以胡锦涛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形成了科学发展观,成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背离或放弃马克思主义,我们党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作为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思想、科学发展观,深刻总结并充分运用党成立以来的历史经验,从新的实际出发,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性飞跃。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任何科学的理论和制度,必须本土化才能真正起到作用。马克思主义也好,社会主义也好,能够在中国取得胜利,关键就是我们不断推进其中国化,紧密结合中国实际加以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思想,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是中华民族的基因、中华文化沃土;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中形成的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根同源,并在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相结合的过程中不断升华。“毛泽东同志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哲学中‘实事求是’这一命题相结合,用‘实事求是’精当揭示了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成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的关键词。邓小平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礼记·礼运》中‘小康’社会理想相结合,规划了改革开放后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构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为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江泽民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传统德治文化相结合,提出了‘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治国理政领域的重要体现。胡锦涛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传统和合文化相结合,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是党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更加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在价值的挖掘阐发与传承发展,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到“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的高度,不断深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认识和阐述。到党的十九大召开,以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为标志,强调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要“立足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深刻阐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丰厚滋养”,要“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到2021 年党成立100 周年,我们党将自己的文化使命之一定位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明确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主体推动者的问题,转向更深层次的民族国家长远发展的指导战略谋划:“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到党的二十大召开,聚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高度契合,阐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要内容,指明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只有植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历史文化沃土”才能根深叶茂。
二、“两个结合”的理论逻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创新发展
“两个结合”是对我们党在百年奋斗历程中理论创新的深刻总结和重大成果,揭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守正创新的内在机理,深化了我们党对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规律性的深刻认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原创性贡献。
马克思主义包含着理论性与实践性、真理性与创新性、开放性和时代性、世界性与民族性等理论张力,使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成为历史必然与双向互动。马克思主义科学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指明了人类寻求自身解放的道路,推进了人类文明进程,也使我们党拥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拥有认识世界、把握规律、追求真理、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在人类思想史上,没有一种思想理论像马克思主义那样对人类产生了如此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这是科学理论对革命具有决定性作用的根本道理。近代以来,为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挽救中华民族于危亡,中国迫切需要新的思想引领救亡运动。经历了资本主义、改良主义、自由主义、社会达尔文主义等各种学说的屡次失败,证明了马克思主义才是唯一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历史和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作为救国救民的理论指引,中国共产党从登上历史舞台开始,就把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指导思想,并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中国革命胜利的一种精神动力。”在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革命斗争中,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相一致的基础上,毛泽东创造性地解决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深刻分析中国社会形态和阶级状况,经过不懈探索,弄清了中国革命的性质、对象、任务、动力,对一系列独创性经验做了理论概括,开辟了正确革命道路。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们党与时俱进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坚持“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新境界,创立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一脉相承中闪耀着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光辉,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持续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展示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强大的真理力量和实践力量,也不断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印证了马克思“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取决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代表先进阶级的正确思想,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的科学论断。正如习近平总书记高度概括总结的:“实践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马克思主义深刻改变了中国,中国也极大丰富了马克思主义。”
“一切对立的成分都是这样,因一定的条件,一面互相对立,一面又互相联结、互相贯通、互相渗透、互相依赖,这种性质叫做同一性。”这有利于我们辩证地认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要论断。首先,“马克思主义必须和我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现”;1943年,中共中央在《关于共产国际执委主席团提议解散共产国际的决定》中明确地阐明“要使得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一革命科学更进一步地和中国革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深相结合起来。”明确要求作为“我们民族一切文化、思想、道德的最优秀传统的继承者”的中国共产党人,要“把这一切优秀传统看成和自己血肉相联的东西,而且将继续加以发扬光大。”
其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随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作为一种开放性的思想理论体系,能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看待中华文明,以其开放性特点融入中国的历史文化和话语体系:其追求全人类的解放,力图建立一个没有剥削压迫、人人平等自由的共产主义社会,与中华文明自古以来所提倡向往的“天下为公”“大同社会”不谋而合;其坚守人民立场,维护无产阶级的利益,反对资本主义的剥削,追求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与中华文明所强调的“以民为本”“保民富民”等思想异曲同工;其所揭示的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关系,强调人与自然的不可分离、和谐发展,与中华文明蕴含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生态理念相统一;马克思主义追求科学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中华传统文化追求世界大同、天下为公,两者具有相通的社会理想;马克思主义关切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中华传统文化关切人的修身臻于至善,两者具有相通的人文旨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传统文化所具有的开放性思维特征、辩证性思维范式,为结合提供了现实可能。
第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中华民族的生产生活智慧,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和价值取向,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它有着高度的开放性与包容性,在与其他文明交流互鉴的过程中秉持“和而不同”“和合共生”等理念,具有吸纳包容异质文明的能力;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采取古为今用、以古鉴今等辩证的“扬弃”观,通过内部的自我批判、自我改造的重塑中不断革故鼎新,根据时代要求实现了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保持正确的理论方向和文化旗帜的同时,也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奠定了深厚的文化传统和思想基础。这为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相互贯通涵养源头活水。 在“全人类精神的精华”与“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的双向互动中,我们党遵循了相互联结、贯通、渗透、依赖的同一性,继往开来地深耕文化沃土。从“实事求是”“愚公移山”到“小康社会”“以德治国”“和谐社会”,再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我们党把“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与“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并举,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和深刻变革提供科学指引,用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激活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 为中华文明增添时代内涵和新的生命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为马克思主义提供丰富的文化滋养,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赋予其中国特色、民族化特色和精神支撑,形成为中国人民所喜闻乐见的中国形态。两者实现了良性互动,既贯穿着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的灵魂,又承载着中华文化独特的民族特色,打通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共进的脉络,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时代化。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科学社会主义的主张受到中国人民热烈欢迎, 并最终扎根中国大地、开花结果,决不是偶然的,而是同我国传承了几千年的优秀历史文化和广大人民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念融通的。”
三、“两个结合”的实践逻辑:担当使命任务的历史主动
实践逻辑意在正确处理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关系,从而推动人们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理论逻辑、历史逻辑生成于实践逻辑,实践逻辑科学印证理论逻辑和历史逻辑。从实践逻辑的视域来看,“两个结合”具有扎实的实践根基、鲜明的实践品格和磅礴的实践伟力。
“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伟大力量,就在于它是和各个国家的具体的革命实践相联系的。”要“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须解决的问题。”在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之后,我们党就自觉地运用到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中去。在百年奋斗历程中,我们党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动摇,又根据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实际,以历史 主动精神创造性地解决自己的问题。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牢记初心、担当使命,领导人民浴血奋 战、百折不挠,开辟了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自力更生、发愤图强,开辟了社会主义革命道路,创造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我们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在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下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创造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先进的思想总是与非凡的事业彼此辉映,科学的理论总是与伟大的实践相互激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我们党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党和国家事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完成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创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 推动我国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实践、辉煌成就,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指导的典型范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实践成果,也检验和印证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实践历程,也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 合的实践历程,前者是基础和前提,后者是深入和升华“。一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就是马克思、恩格斯以及 他们的后继者们不断根据时代、实践、认识发展而发展的历史,是不断吸收人类历史上一切优秀思想文化成果丰富自己的历史。”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除了在哲学思想、社会理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道德规范等方面具有共通互补性,在实践品格、实践方法上也有共融契合性。马克思主义追求科学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中华传统文化追求世界大同、天下为公,两者具有相通的社会理想;马克思主义重视实践改变世界,中华传统文化重视躬行修齐治平,两者都强调知行合一、经世致用,具有相通的务实品格“。自从中国人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后,中国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动转入主动。”从“实事求是“”愚公移山”到“小康社会”“以德治国”“和谐社会”,再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在党带领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和历史性跨越中实现。而且,其实现路径是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而是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相统一、固本培元和守正创新相统一,由此构建起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发展的互通立交,连接起当代中国的地气,增强了人民的认同感、归属感,厚植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力量。
“两个结合”是对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科学指引和重要遵循,蕴含着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力量源泉。 在坚持和遵循“两个结合”的具体实践中,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一切从实际出发,着眼解决新时代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不断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不断增强文化自信。要聚焦“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做到“六个必须坚持” “四个讲清楚”。要在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中努力发挥好党史和地方志工作资政育人、凝心铸魂的作用。
(作者: 宋绍伟,单位:峨山县委史志办)来源:2023年第四期《云南中共党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