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是一个有着丰富自然资源、独特地理环境、典型立体气候、神奇自然景观、绚烂民族风情、悠久历史文化的省份。改革开放以来,在党中央的领导下,云南依托丰富的资源优势,将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培育和建设,探索出了一条具有云南特点的旅游产业发展之路,旅游产业成为云南重要的支柱产业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
旅游业的起步(1978—1989年)
云南的旅游业始于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旅游管理职能和接待工作由旅行社承担。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文化大革命”结束这段时期,云南的旅游业基本上是行政接待,虽然发展受到阻碍,但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云南旅游业的发端。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全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由于财政困难,党和国家提出利用国内和国外资源,打开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的方针,旅游业作为创汇产业的经济性逐渐凸显。无论中央还是地方,对旅游业的发展越来越重视。
1978年3月,省委、省政府批准组建云南省旅行游览事业管理局。1981年10月,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强旅游工作的决定》提出的“旅游事业在我国既是经济事业,又是外事工作的一部分。我们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逐步走出一条适合国情,日益兴旺发达的中国式的旅游道路,做到政治、经济双丰收”的要求,云南开始把旅游业当作“无烟工业”“风景出口”的经济产业来经营,旅游接待工作成为以提供服务收取外汇为主的经营活动。1985年2月,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视察云南,强调发展旅游是振兴云南的八大优势之一,并对云南旅游业作了重要指示。1986年4月,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把旅游业作为全省八大产业之一来发展。1987年2月,省六届人大五次会议《关于云南省第七个五年计划的报告》提出:“要积极开发具有民族特色的旅游资源,大力发展旅游商品,提高经营和服务水平,使旅游业尽快成为我省创汇的重要产业”。虽然这时对旅游业的认识普遍停留在“事业”上,但这是云南旅游作为一个产业发展的起点。
为了应对中国改革开放后来滇游客,尤其是海外游客大幅增加这一变化,云南把发展旅游业的重点放在旅游资源开发和旅游景点建设、旅游饭店建设、旅游文娱产品开发方面。1978年以后,随着昆明市、路南石林、大理市、玉溪市、通海县、楚雄市、曲靖市、景洪县、勐海县、思茅县、丽江县等地区被列为国家开放地区,这些地区的旅游资源开发较早,旅游景点得以较早建设,初步形成了滇中、滇西、滇南3个各具特色的旅游区。围绕这3个旅游区,云南主要加强了风景区基础建设、保护和配套设施的完善。到1988年,云南共有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6个[1],省级风景名胜区10个[2]。1978年,云南只有旅游饭店8家,标准客房不足300间,绝大部分是政府招待所。伴随着对外开放的脚步,昆明开始大量建设旅游饭店,1985年至1988年期间,开工建设的旅游饭店不少于15家,仅1985年开工建设的就不少于8家。1988年,昆明确定了第一批涉外定点饭店(宾馆)共9家。大理、楚雄、西双版纳等一些旅游资源丰富的州市、县也开始加紧旅游饭店、宾馆的建设。为了满足旅游者的精神消费需求,云南旅游文娱产品也随之得到开发。1979年,石林宾馆组建了一支由当地撒尼青年男女组成的农民业余文艺演出队,在宾馆表演民族气息浓厚的撒尼土风舞,并邀请旅客一同跳舞唱歌。1988年,昆明南园饭店率先把云南少数民族歌舞引进餐饮业,在南园饭店的影响下,昆明地区的10多家饭店也相继开办了各具特色的民族舞乐餐。
1988年,云南共接待来自50多个国家和地区旅游、参观访问以及从事各种交流活动的人员,入境人数达12.13万人次,和1978年的1284人次[3]相比,增长100倍。全国接待海外游客总人数中,外国人只占了5.8%,而到云南旅游的外国人占海外游客人数的63.2%,远远高出全国水平。来云南旅游的外国人中,日本和美国是两大主要客源国,人数占到来滇旅游外国人总数的46.7%。全年旅游外汇收入1312万美元,占全省非贸易外汇收入的85.5%[4],和1979年的82.9万美元相比,增长了15倍,旅游业成为云南省外汇收入的主要来源。
由于长期受产品经济思想的影响,这段时期基本上还是把旅游业看成单纯的接待工作,旅游部门也属于“非生产性”事业部门[5],但为云南旅游走向产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旅游业加快发展(1989—2002年)
1989年以后,随着对旅游业认识的深化,省委、省政府从开发利用资源和发展产业经济的高度来规划和建设旅游产业,突出重点,分步实施,并把旅游业作为云南支柱产业来培育。旅游业进入一个快速发展时期,在国民经济的轨道上开始了产业化进程。
1992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中,进一步明确了旅游业是第三产业的重点。此时,云南旅游业已初步成为具有较高关联度和一定产业规模的经济文化产业和创汇型产业,抓住当时有利时机和根据未来发展趋势,有一个大发展的条件已经具备。1993年2月,省政府出台《关于大力发展旅游业的意见》,作出了以昆明为全省旅游业发展的中心,建设滇池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石林、西双版纳、大理、丽江、阳宗海、抚仙湖、腾冲等省级旅游度假区或旅游区,及其它有特色的地方旅游区,形成紧密联系、彼此贯通、互相辉映的云南旅游网络的总体布局,以加快发展云南旅游业。1995年8月22日,中共云南省第六次代表大会提出,到本世纪末要把旅游产业培育成年产值数百亿元的新的支柱产业。这是省委第一次把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正式提出来。1996年12月,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四大支柱产业建设的决定》提出,旅游支柱产业的发展要以资源为依托,建设1个旅游中心(即昆明)和5大旅游区(以昆明为中心的滇中旅游区,以西双版纳为重点的滇西南旅游区,以大理、丽江为重点的滇西北旅游区,以德宏、保山为重点的滇西旅游区,以岩溶地貌为特色的滇东、滇东南旅游区)。
围绕“把昆明建成云南的旅游中心城市”和“以昆明为中心的滇中旅游区”建设,省委、省政府把打造石林品牌作为重点工作推进,投入项目和资金扶持石林景点建设、配套设施建设等,1990年12月,全线开通云南省第一条高等级公路——石(林)安(宁)公路,为石林的旅游发展创造交通条件。1997年7月专门召开石林规划会,确立了石林在全省旅游业中的龙头地位,并决定进一步提升石林品牌。省委、省政府还积极搭建展示云南民族风情和文化的平台,在昆明海埂建设云南民族村,集中反映云南26个民族的特色,展示26个民族的风情和文化。1992年2月18日,在昆明举办的第三届中国艺术节上,云南浓郁的民族风情和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得到了充分展现。1999年,在昆明举办的世博会加速把独具特色的云南旅游推向了世界。围绕“以西双版纳为重点的滇西南旅游区”建设,省委、省政府着重打造西双版纳品牌。为了有效发展西双版纳旅游业,省政府多次召开西双版纳现场办公会,解决西双版纳旅游发展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其中,1990年的现场办公会,着重解决了西双版纳要不要发展旅游业的问题。1996年6月召开的西双版纳旅游规划会上提出,力求通过提升西双版纳旅游的品牌效应,来带动全省旅游业稳步继续推进。1997年1月召开的西双版纳现场办公会认为,西双版纳在全省旅游发展格局中起着带头和示范作用,并提出了推动西双版纳旅游业再上新台阶的九项措施。围绕“以大理、丽江为重点的滇西北旅游区,以德宏、保山为重点的滇西旅游区,以岩溶地貌为特色的滇东、滇东南旅游区”建设,1994年10月召开了滇西北旅游规划会议,提出通过努力把滇西北建成独具特色的综合旅游区。1997年12月召开滇东南和滇西边境旅游区规划会议,提出将滇东南建成以岩溶地貌景观为主体特色,集民族风情、跨境旅游为一体的旅游胜地;将滇西建成以边境旅游为主体特色,集民族风情、历史文化、热带亚热带风光、火山、地热景观及休闲度假为一体的综合旅游胜地。至此,云南全省旅游总体部署基本完成。
根据全省旅游业发展规划,1998年确定了第一批25个旅游精品建设项目,这25个精品旅游景区景点分布在5个旅游区,其中,滇西北旅游区有13个建设项目。通过不断发展,云南逐步形成以昆明为中心的3大旅游线路,构筑了滇中、滇西北、滇西、滇西南、滇东南5大旅游区,重点建设了昆明、丽江、大理、景洪、瑞丽5大旅游重点城市,并以举办世博会为契机,进一步促进旅游业大发展,成为中西部旅游大省。2000年,省政府邀请世界旅游组织帮助制定《云南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1~2020)》,明确新世纪初云南旅游业发展目标和重点,进一步加快了旅游支柱产业的建设进程以及云南旅游与世界旅游经济的融合。
99昆明世博会以后,云南旅游业逐渐走向市场化、商品化,旅游业的发展在扩大消费、增加创汇、脱贫致富、安置就业等方面发挥了显著作用,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的作用开始显现。2002年,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5225万人次,总收入达到284亿元,云南旅游的知名度不断提高。[6]
旅游业发展迈上新台阶(2002—2012年)
2002年以后,云南按照全省旅游规划稳步推进,充分发挥旅游业带动第三产业发展的龙头作用,突出云南特色,实施旅游“二次创业”,增强整体竞争实力,推动旅游资源向旅游经济转变。
在党的十六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指导下,2004年4月,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旅游产业发展大会,认真分析云南旅游产业发展状况和面临的新形势,明确指出旅游支柱产业地位基本形成,提出要做精做强旅游支柱产业。随后,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云南旅游发展倍增计划(2004—2010年)》,制定《云南省“十一五”旅游发展规划》,全面推进云南旅游业建设与发展。随着国内外旅游的蓬勃发展和旅游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云南旅游产业资源优势减弱,发展面临“不进则退、慢进也退”的严峻形势。2005年9月,省委、省政府在旅游业发展积累的基础上,借鉴学习旅游先进发达地区经验,作出了实施云南旅游“二次创业”的重大决策,提出“优化结构、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发展要求,实施创新发展战略、精品品牌战略、大项目带动战略、市场多元化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努力将云南建成中国一流、世界知名的旅游目的地,以此拓展云南旅游业的发展空间和提高发展层次。旅游“二次创业”提出以后,先后召开滇西北旅游现场办公会、西双版纳旅游现场办公会,以及多个省政府旅游专题调研会等研究旅游发展的会议,进一步理清了全省旅游产业发展思路,解决了发展难题。
为加快推进云南旅游“二次创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省委、省政府决定全面推进旅游产业改革发展。2009年4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批准了《云南省旅游产业发展和改革规划纲要》,将云南作为全国旅游综合改革发展的试点省份。综合改革首先在保山腾冲、玉溪抚仙湖—星云湖、大理苍洱片区和昆明世博新区等一些条件成熟的地区进行试点,通过探索实践,使旅游产业体制机制创新,重大项目建设、金融支持方面有了实质性进展,初步取得一些成效。2012年,腾冲县、玉溪抚仙湖—星云湖与推进旅游综合改革发展试点前比,接待人数和总收入增长了1倍多;大理苍洱片区实验探索后,旅游休闲度假产品转型升级初见成效,实现了散客休闲度假旅游与团队旅游共同发展的新格局;昆明世博新区则从试点前单一依靠门票经济向依靠综合经济转变,上市公司实现收入翻番,扭亏为盈。
实施旅游“二次创业”后,云南旅游产业体系更加完善,旅游产品得到升级,旅游产业结构得到优化调整,旅游产业由观光型旅游为主向观光型和休闲度假型、康体健身型等复合型旅游发展。2012年,全省接待海外旅游者457.84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19.47亿美元,旅游业总收入1702.54亿元。云南旅游产业对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综合带动效应逐步增强,在促进商务会展、文化体育、扩大就业等方面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旅游“二次创业”初显成效,云南旅游业的战略性支柱地位更加巩固。
建设旅游强省(2012—今)
2012年以来,云南抢抓旅游强国建设机遇,立足新起点、确立新目标、明确新思路、采取新措施,实施旅游强省战略。2015年、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考察云南时叮嘱要“守护好云南旅游这块金字招牌”,进一步明确了旅游业在云南产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为云南建设旅游强省指明了方向。
2013年9月,省委、省政府制定出台《关于建设旅游强省的意见》。《意见》明确提出,要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融合发展为手段,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拓展发展空间,深化改革开放,完善管理服务,强化科教支撑,推动旅游产业由主要发挥经济功能向发挥综合功能转变,全面构建产业实力强、产业贡献强、产业竞争力强和支撑产业发展能力强的现代旅游产业体系,实现云南由旅游大省向旅游强省的新跨越。围绕调整产业结构、拓展发展空间,《意见》提出了优化空间布局、推动项目建设、壮大要素主体,以及旅游与城镇建设、文化建设、产业建设、乡村建设、生态建设等五方面的融合发展等重大措施,并制定了加大政府引导资金投入、实行更加宽松的对外开放政策、保障旅游建设用地供给等政策方面的支持措施。这些举措,为实施旅游强省战略起到了重要作用,云南旅游业开启了从“大”向“强”跨越的新征程。
“十三五”期间,全球旅游进入休闲度假新时代,国内旅游从大众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旅游转型升级。为了应对新的形势,以及云南自身旅游创新驱动发展不足、要素资源短缺约束等突出问题,加快旅游业转型升级,云南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对云南的“三个定位”和国家的五大发展理念,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产业发展“二型三化”总体要求,构建“一圈四带五区”旅游产业发展格局。其中,“一圈”指依托于滇中城市一体化,推进昆明市、曲靖市、玉溪市、楚雄州滇中城市旅游圈的建设;“四带”指重点建设沿边跨境旅游经济带、金沙江沿江旅游经济带、澜沧江旅游经济带和昆玉红旅游文化产业经济带;“五区”指优化滇西北、滇西、滇西南、滇东南和滇东北五大旅游片区的建设。
在建设旅游强省战略推动下,2015年省政府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旅游市场秩序整治,全面提升旅游服务质量的意见》,2016年省政府办公厅制定《旅游产业转型升级三年(2016—2018年)行动计划》,2017年省政府印发《云南省旅游市场秩序整治工作措施的通知》,2018年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快推进旅游转型升级的若干意见》、省政府办公厅出台《关于促进全域旅游发展的实施意见》等。这些政策文件的落实推动了“旅游革命”,促进了旅游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全面提升旅游发展质量,全省旅游产业进一步转型升级。2018年10月,云南省文化厅、云南省旅游发展委员会的职责整合,新组建成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推动了云南文化与旅游事业深度融合。
2021年以后,旅游消费持续升级并呈现出新的特征,云南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针对自身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不足、产业支撑能力不强、新动力赋能转换不够等短板,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按照“产业集聚、资源集约、土地节约、绿色发展”原则,在原来“一圈四带五区”旅游产业发展格局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发展布局,着力构建“一环、两带、六中心”旅游高质量发展新格局,“一环”指建设大滇西旅游环线,“两带”指建设沿边跨境文化旅游带、金沙江生态旅游带,“六中心”指昆明国际旅游中心、大理苍洱国际旅游中心、丽江古城—玉龙国际旅游中心、西双版纳景洪国际旅游中心、保山腾冲国际旅游中心、建水—元阳国际旅游中心。随后,云南结合实际,充分在政策上发力,先后制定《关于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旅游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关于精准做好疫情防控加快旅游业恢复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云南省“十四五”旅游业发展实施方案》《关于加快推动旅游高质量发展守护好云南旅游金字招牌的意见》《云南文化和旅游强省建设三年行动(2023—2025年)》等一系列重要政策措施,推动了云南旅游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
在推进旅游强省建设进程中,云南旅游人次、总收入、旅游业增加值、占全省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等都持续增长。2020年,受新冠疫情影响,接待海外入境游客人数、旅游外汇收入、旅游业总收入都出现不同程度下降。伴随着大环境的变化以及云南在旅游业方面政策的强有力支持,云南旅游逐渐走出阴霾、加快复苏。2023年,全省接待游客10.42亿人次,旅游总收入达1.44万亿元[7]。
经过40多年的探索与实践,云南旅游产业走出了一条符合自身实际的路子,取得了良好效益,成为云南发展潜力大、关联带动效应强的产业。云南发展旅游业的成功实践,丰富了我国旅游产业发展的历史经验,也为我国旅游产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作者:杨燕 单位:中共云南省委党史研究室)云南中共云南党史刊物
注释:
[1]即:路南石林、大理、西双版纳、“三江”并流、滇池、玉龙雪山。
[2]即:武定狮子山、建水、通海秀山、泸西阿庐古洞、曲靖珠江源、威信、星云—抚仙湖、广南八宝、文山老君山、腾冲地热火山。
[3]云南省志编纂委员会:《云南年鉴(1986)》,云南年鉴编辑部1986年版,第463页。
[4]中共云南省委政策研究室编:《1988年的云南》,1989年12月,第378页。
[5]中共云南省委党史研究室编:《云南历史经验与西部大开发》,中共党史出版社2000年版,第32页。
[6]2003年云南省政府工作报告。
[7]2024年云南省政府工作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