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4月,中央红军长征经过寻甸县,在柯渡镇丹桂村研究部署抢渡金沙江的具体行动,留下了长征路上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如今,“居丹桂运筹帷幄,渡金沙用兵如神”这副悬挂在红军长征柯渡纪念馆门口的对联,高度凝练了红军长征过寻甸县的光辉历史,深刻阐释了红军将士用生命和热血铸就的伟大长征精神。
中央红军总部驻地旧址
部署抢渡金沙江场景再现
为定格这段红色记忆,1975年,云南省政府在丹桂村征集并筹建红军长征柯渡纪念馆。据馆长马引涛介绍,纪念馆分为中央红军总部驻地旧址和中央红军领导人驻地旧址两个展区,于1977年正式建成并对外开放。2013年5月,丹桂村中央红军总部驻地旧址与金沙江皎平渡口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央红军总部驻地旧址所在地又叫何家大院,已有200多年历史,于2022年重新维修,并更换了一些老旧的设施设备。”马引涛说。何家大院为晚清时期合院式结构,房屋方正、对称,形如印章,是典型的“一颗印”建筑。
进入何家大院,经过花圃,再穿过一扇小门,便来到院子正中,在这里还原了中央红军住宿和开展活动的情况。当年,何家大院曾作为中革军委(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总参谋部一局作战室,毛泽东、周恩来、刘伯承等中革军委领导人在这里对抢渡金沙江作了具体研究和部署,院内一组群雕所展示的正是当时开会的场景。
中央红军领导人驻地旧址位于另一侧,是典型的广式走马转角楼,又叫杨家大院。“这座房子与何家大院不同,墙体很厚。从外面看,墙面上有两条窄窄的缝隙,内部却是一扇能架枪的窗子,通过缝隙射出子弹,具有很好的防卫功能。”据马引涛介绍,杨家大院中陈列了红军将士当年使用过的生活用品、武器装备以及文献资料等实物。
感受伟大长征精神
“1975年,3名当年中央红军领导人的警卫员来到丹桂村,确认了中央红军总部驻地及领导人住所。同年,云南省开始筹建红军长征柯渡纪念馆。”马引涛表示,通过参观纪念馆“壮丽史诗,巍峨丰碑”主题陈列展和红军使用过的实物等,游客能全面深入地了解“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中央红军总部建制”“中央红军长征过寻甸”等史实,感受伟大长征精神。
1935年4月29日凌晨,中革军委在寻甸县七星镇鲁口哨下达了《关于我军速渡金沙江在川西建立苏区的指示》(即“4·29渡江令”)。4月30日,红军的大队人马进入寻甸县柯渡坝子。部队驻下后,中革军委领导人与群众座谈,向他们宣传红军的政治主张和党的民族政策,当即有10多名回族青年报名参加了红军。当晚,中革军委领导人在丹桂村村民何本恩家进行具体部署,以总参谋长刘伯承为渡江先遣司令,组成渡江临时指挥部,统一指挥全军的渡江工作。
“在长征途中,柯渡是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地方。在丹桂村作出的抢渡金沙江的部署,助力红军从皎平渡顺利渡过金沙江,摆脱了国民党几十万大军的围追堵截,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性意义的胜利。”马引涛说。
红色故事彰显为民情怀
中央红军经过丹桂村时,除写下“红军绝对保护回家工农群众利益”“红军绝对不拉夫”等宣传标语外,还留下了不少感人的故事。
“这是一把红军用过的刺刀,是红军离开时赠送给当地村民用来防身的;这是当年红军向村民借粮的票据,由于物资紧缺,红军曾向当地村民打借条借粮……”据马引涛介绍,在中央红军领导人驻地旧址二楼,展陈了不少从当地征集来的红军使用过的物品,包括马灯、草鞋、刺刀、小号、票据等实物,以及被当做“镇馆之宝”的八音钟。
1935年4月30日,一位中央红军领导人带着警卫员住进杨家大院,大院主人的儿子毕业于黄埔军校,官至营长,他回家时带回了一只能整点发音报时的钟。这只既实用又轻巧的钟引起了警卫员的注意,由于部队急缺这种能报时的闹钟,因此,离开时警卫员便将其拿走。到了渡江之际,中央红军领导人发现此事后非常生气,责令警卫员返还八音钟。“这只八音钟是根据杨家后人无偿捐赠的八音钟原物复制的,是红军守纪如铁的象征,也是伟大长征精神的时代印记。”马引涛说。
近年来,红军长征柯渡纪念馆大力提升陈列布展能力,采用多媒体声光技术,依托影片、视频等方式真实再现鲜活生动的红军长征故事,让参观者沉浸式感悟和领会伟大长征精神。2004年,红军长征柯渡纪念馆入选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2022年,创建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2024年,纪念馆共接待游客16万人次,成为拉动乡村振兴的“红色引擎”。
本刊记者 谭宗慧 通讯员 徐茂超/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