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民族危亡之际,周时英怀揣救国理想,毅然奔赴抗战前线。他曾在周恩来身边工作,后又被派往滇军,最终在江苏镇江战场上为反抗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洒尽最后一滴热血,年仅25岁。
1915年周时英出生于云南罗平板桥镇,1935年考入昆华中学。北平“一二·九”运动爆发的消息传到昆明时,周时英正在阅读《唯物辩证法基础》。他合上书页,深深地感到,个人的苦难与民族的危机原来同根同源,都必须通过根本性的变革才能解决。
1936年3月,红二、红六军团由乌蒙山区南下滇黔边境,中共云南临时工作委员会迫切希望与红军取得联系,书记李浩然专程到罗平进行考察。虽然未能与红军直接联系上,但李浩然发现罗平群众基础较好,战略位置重要,是发展党组织、建立革命根据地,开展游击战争的好地方。
基于这一认识,中共云南临时工作委员会决定从党的外围组织中选派政治上可靠又有组织能力的人到罗平开展工作。周时英和刘浩因表现积极又是罗平籍,无疑成为了最佳人选。就这样,周时英受党的指派从昆明回到罗平,受聘到板桥东胜小学教书,秘密从事革命活动。他们从昆明带回一批马列著作和进步书刊,在板桥东胜小学组织“读书会”,阅读进步书刊,传播马列主义,进行抗日救亡宣传。这些活动为罗平在1937年11月成立中共罗平支部(也称特别支部)奠定了基础。到罗平开展工作,让周时英开始真正参与到革命活动之中,也推动着其开始从学生向无产阶级战士的身份转变。
1936年8月,怀揣报效祖国、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坚定信念,周时英毅然离开家乡,踏上了奔赴抗日前线的征程。他一路艰辛,先经滇越铁路辗转至海防,再换乘轮船抵达上海,最终找到中共党员艾思奇与黄洛峰所在的“读书生活出版社”,向他们恳切陈述了自己渴望上前线抗日的决心。艾思奇与黄洛峰被他炽热的报国情怀深深打动,全力支持他的志愿,安排他进入大厦大学继续学业,以待时机。
1937年,周时英来到延安进入陕北公学学习,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结束学业后,由于他机智能干,思想进步,有较强的革命决心和坚定的革命意志,被选派到周恩来身边工作。
七七事变爆发后,抗击侵略、救亡图存成为中国各党派、各民族、各阶级、各阶层、各团体以及海外华侨华人的共同意志和行动,中国由此进入全民抗战阶段,并开辟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召唤下,云南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发扬伟大抗战精神,众志成城,形成了全民团结抗战的良好局面。
1937年10月,滇军六十军开赴抗日前线,路经武汉。一八四师师长张冲秘密到八路军办事处会见叶剑英、罗炳辉,请求调派数名军政干部到一八四师开展工作。
经研究,决定从延安抽调周时英、张子斋等五位共产党员到一八四师帮助工作。周时英到一八四师后,首先与早已在该师工作的党员张永和、杨重等取得了秘密联系,并以此为基础,成立了中共在一八四师的党支部,周时英担任党支部书记。在党支部建立之后,周时英等人便明确了工作任务。一方面,得到张冲默许和保护后,积极做滇军高层的统战工作,增强滇军抗战决心。另一方面,在军队内积极做好宣传教育,鼓舞抗战士气,使全民抗战、持久战思想深入人心。
1938年春,抗日战争中规模空前的徐州会战爆发。滇军六十军奉命驰援,投入了最为惨烈的台儿庄第二阶段作战。一八四师在张冲的指挥下,防守台儿庄东南的禹王山主阵地。此处成为整个战役的焦点,日军精锐板垣、矶谷师团以飞机、大炮、坦克协同,昼夜不停地向滇军阵地发动疯狂进攻。
在这紧要关头,周时英等共产党员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当战役最激烈时,师部原有的担架队和医疗队因伤亡过大,已无法及时抢救下所有伤员。周时英主动请缨,挺身而出。他深入火线后方的村庄,动员和组织当地老百姓支前。他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饱受日军侵略之苦的乡亲们痛陈利害:“前线将士在为我们拼命,我们不能让英雄流血又流泪!”他的激情与真诚感动了民众,很快组织起了一支有效的战地救援力量。据当时的女子学生军成员张芝回忆“他把生死置之度外,只要枪炮声一停,就带领担架队抢救伤员。我们在一起相处了好长时间。他很勇敢,晕倒了好几次,从不叫苦,是个好样的。”据当时记载和官兵回忆,经周时英之手组织抢救下来的伤员达数百名之多。这一行动不仅保全了抗战的有生力量,更极大地振奋了一线官兵的军心。这件事在一八四师中被传为佳话,周时英这个“白面书生”的形象彻底改变,赢得了广大士兵的高度赞誉和深切信任。
作为党支部书记,周时英坚定地相信信仰的力量。他充分利用一切机会持续宣传党的抗日主张。在战斗间隙,他穿梭于战壕和掩体之间,与官兵们交谈。他经常说的那句话:“打击日本侵略者,保卫祖国河山是每个中国人特别是每个军人义不容辞的神圣职责!”
此外,周时英也扮演了中国共产党与张冲之间“隐形桥梁”的角色。他及时向张冲反映战况和官兵思想动态,所提供的群众支援方案也得到了张冲的大力支持。这种在血战中建立起的信任,促使张冲进一步坚定了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想法。
1938年底至1939年初,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蒋介石政府的政策重心逐渐转向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由于滇军六十军在台儿庄等战役中表现出色,且张冲思想进步、与八路军武汉办事处过往甚密,引起了蒋介石的极大猜忌。
为削弱和控制这支部队,蒋介石电令云南省政府主席龙云,以在昆明召开重要军事会议为名,将张冲召回,剥夺其军权。这一突如其来的变故,使得在一八四师秘密活动的党支部危险大增。
周时英作为党支部书记,他主持召开党支部秘密会议,迅速传达南方局的指示,冷静分析当前危局。在他的组织下,党支部成员根据各自暴露程度的不同,分批、分路、有秩序地开始撤离一八四师,所有党员安全脱身,未有一人落入敌手。
在撤离前后,周时英亲自处理了所有可能暴露党组织存在的文件、书刊和信件,保护了尚未暴露的积极分子和统战对象,为未来可能重新开展工作留下了火种。
在妥善完成所有善后工作后,周时英先到八路军工作,然后被调往正在华中敌后浴血奋战的新四军。这既是对他能力的肯定,也是革命事业的需要。他毫不犹豫,立即收拾行装,历经艰险,穿越敌占区,于1939年3月顺利抵达新四军军部报到。
到达新四军后,周时英被分配至政治部宣传科,开始了军队政治宣传工作。
他充分发挥自己在理论和文学上的特长,积极参与《抗敌》《抗敌报》等军内报刊的编辑撰稿工作,编写宣传材料和政治教材,将党中央的声音和抗战形势及时准确地传达给部队官兵,为提高新四军指战员的政治觉悟和文化水平做出了贡献。
1940年,抗日战争形势愈发严峻。新四军在江苏南部不断出击,袭扰日伪交通线。同年9月,周时英所在部队在江苏省镇江市郊外与日军发生激战,争夺镇江火车站这一至关重要的交通枢纽。
战斗异常惨烈。日军凭借坚固工事和火力优势负隅顽抗。周时英作为政治工作干部,并未留守后方,而是主动与军事指挥员一同深入前沿,参加战斗。在激烈的交火中,周时英身先士卒,不幸被日军子弹击中,身负重伤。虽经战友奋力抢救,但终因伤势过重,壮烈牺牲,将宝贵的生命奉献给了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
2025年8月,退役军人事务部公布第四批著名抗日英烈,英雄群体名录,周时英位列其中。周时英等抗战英烈的事迹永载史册。他们彰显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韧不拔的必胜信念。这种伟大抗战精神,将永远激励我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