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农红军的伟大长征,是中国革命历史和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重大事件,是中国军事史和世界军事史上的伟大壮举,是一部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史诗。红军长征留下大量革命遗址,犹如散落的珍珠,分布在红军长征经过的15个省(区、市)。中国共产党对红军长征革命遗址的保护和利用工作非常重视,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作出设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的战略决策,红军长征革命遗址保护和利用工作发生历史性变革,取得历史性成就,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在文化强国战略中意义凸显。
一、红军长征革命遗址保护和利用的重要意义
红军长征革命遗址的保护和利用具有重大意义。首先,有助于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对党史、国史的重要论述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史是“最好的营养剂”“最好的清醒剂”“最好的教科书”,也是“党员干部的必修课”,要学习党的历史,传承红色基因,增强文化自信。要求保护好革命遗址,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红军长征革命遗址是凝聚伟大的长征精神,体现中国共产党创造的丰富革命文化的重要命遗址的载体。通过研究、阐释和宣传红军长征精神,推动红军长征革命遗址的保护和利用,提供学习党史、国史的有效途径和鲜活载体,扩大党史、国史的凝聚力、引领力、感召力、穿透力。
其次,在深化红军长征历史的学术研究中具有独特学术价值。当前,红军长征革命遗址的有关文献资料缺少系统整理研究,许多重要革命文物散失,没有得到有效保护。习近平总书记要求研究党史要“用历史说话,用史实发言”。红军长征革命遗址与长征重大历史事件密切相关,对革命遗址保护和利用进行研究,有助于征集和保护重要文献资料、口述资料和历史文物,填补历史资料的空白,深化历史研究,廓清历史迷雾,为中国革命文物保护,红色基因传承,走好新时代长征路提供理论支撑。
第三,有助于推进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是进入新时代以来文化强国战略重要举措,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是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红军长征革命遗址的保护和利用工作,有利于推进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进一步丰富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内涵与外延,并对国家文化公园其它项目的建设提供借鉴作用。
第四,有助于提升红军长征路线的文化认同。2012年以来,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线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呼声渐高。通过开展研究,加强红军长征革命遗址保护和利用,深度挖掘红军长征历史文化,弘扬长征精神,扩大长征革命遗址的影响力,展示长征革命遗址的历史文化魅力,增强世界对红军长征文化的认同。
第五,有助于推动全国革命遗址的保护和利用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对革命遗址的保护和利用工作非常重视,先后视察调研了西柏坡、延安、遵义、沂蒙老区、福建古田、上海中共一大会址和浙江南湖红船等革命纪念地,强调要保护好革命遗址。当前,全国已完成了革命遗址普查工作,但是,在保护和利用上缺少整体规划、系统研究,一些革命遗址没有得到及时保护濒临损毁,一些革命遗址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红军长征革命遗址的保护和利用也存在同样的问题。红军长征具有世界意义,是历史奇迹,遗址数量较多。研究红军长征革命遗址的保护和利用,具有典型意义。总结长征革命遗址保护和利用的经验,分析存在问题,提出对策建议,制定整体性保护和利用的规划,明确路径和方法,有助于推动全国革命遗址的保护和利用工作。
第六,有助于开展理想信念教育,传承好红色基因。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红色基因就是要传承。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经历了多少坎坷,创造了多少奇迹,要让后代牢记,我们要不忘初心,永远不可迷失了方向和道路。"红军长征革命遗红军长征革命遗址蕴涵着丰富的长征精神,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独特的精神风貌,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不竭精神动力。保护和利用好红军长征革命遗址,讲好红军长征故事、中国共产党的故事,坚决反击历史虚无主义,是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
最后,有助于推动红军长征沿线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红军长征路线是“珍珠项链式”的物质遗阶段产,长征沿线的革命遗址历史文化内涵丰富,且许多地方环境优美、生态良好,保护红军长征革命遗址,可以推动长征沿线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红色旅游发展,促进区域发展和群众增收致富,促进革命老区、民族地区的乡村振兴。
二、红军长征革命遗址保护和利用的历程
中国共产党对红军长征革命文物的征集和革命遗址的保护利用,自红军长征胜利就已经开始,伴随着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全过程。具体来说,可以大致分为四个历史阶段。
(一)初步征集革命文物阶段
在红军长征胜利后,为了纪念革命烈士,进行革命传统教育,传承红色基因,总结经验教训,中国共产党在陕甘宁边区开展对红军长征革命文物的征集工作。1936年8月5日,毛泽东和杨尚昆联名发出征稿电报和信函,要求红军师团以上干部,对红军长征行军、战斗、民情风俗、奇闻逸事,择其精彩有趣部分,编写成文。到当年的10月底,红军总政治部共征集到稿件200多篇50余万字,编辑成30余万字的《红军长征记》,这是最早的红军长征回忆录。1937年5月13日,毛泽东、朱德发出《军委关于征集红军历史材料的通知》,提出要“大规模的编辑十年来全国的红军战史”。随后成立红军战成立红军战史征编委员会,负责收集红军历史材料和编辑出版工作。
红军长征历史资料的征集研究,始终伴随着红军长征革命文物和革命遗址的保护和利用工作,为红军长征革命遗址保护和利用奠定了重要基础。1941年1月,经中共中央和陕甘宁边区政府批准,边区政府教育厅拟建立延安博物馆,对“十年苏维埃运动的伟绩,二万五千里长征的壮举,乃至当前拒强顽敌的功业”进行陈列和展览,开展社会教育。此外,陕甘宁边区还因地制宜地成立了一些陈列室、陈列馆和展览室。
(二)开展红军长征重点革命遗址的保护和利用阶段。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围绕红军长征重点革命遗址开展保护和利用,红军长征中的一些重要会议会址、重大战斗遗址、重要人物路居等得到有效的保护和利用,发挥了社会教育作用。1951年,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30周年,中共遵义地委、遵义地区专员公署成立了遵义会议纪念委员会筹委会,决定筹建遵义会议纪念馆。1954年1月,遵义会议会址开始复原陈列。国家文化部决定成立“遵义会议纪念筹备处”,开始对会址原状进行全面勘察,同时大规模地、有计划地搜集红军长征在贵州活动的文物资料。1955年10月1日,遵义会议会址开始开放,1961年,遵义会议会址被国务院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64年11月,毛泽东主席为纪念馆题写了“遵义会议会址”六个大字。
作为遵义会议的继续、拓展和完成的扎西会议,其旧址也较早得到了保护和利用。早在1975年,云南省就批准开展扎西会议革命遗址保护和利用工作。1976年底破土动工,修复扎西会议会址、总司令部驻地,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张闻天故居旧址,修建扎西会议纪念馆,红军烈士纪念碑,红军烈士陵园。1977年12月,扎西会议纪念馆正式落成并向社会开放。
这一时期,红军长征沿线地区先后开展了一批红军长征革命遗址保护项目,如1965年四川省建设冕宁红军长征纪念馆。1967年在贵州省黎平县修建红军烈士墓。1976年8月,云南省在曲靖市沾益县原盘江公社在松林古城北门建立了“英勇奋斗的红军万岁”纪念碑。1977年10月,云南省政府在寻甸县丹桂村建立了柯渡红军长征纪念馆,同年曲靖开工建设宣威虎头山烈士陵园。1978年4月,曲靖地区和寻甸县建立了六甲之战纪念塔和红军烈士墓。
(三)广泛开展红军长征革命遗址的保护和利用阶段
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随着革命文物保护工作全面展开,红军长征革命遗址保护和利用工作也广泛展开。中国工农红军一方面军(中央红军)长征线路,红二、四方面军和红二十五军长征线路涉及到的福建、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15个省区市对红军长征革命遗址开展了不同程度的保护和利用工作,新建、改扩建了许多红军长征革命遗址。改扩建提升了一批红军长征重要革命遗址。遵义会议纪念馆不断建设提升,2005年遵义会议纪念馆被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2008年5月遵义会议纪念馆列入国家文物局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1983年,扎西会议旧址被列为云南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水田寨中央红军总部驻地旧址被列为云南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4月,扎西会议纪念馆被云南省委,省政府命名为第一批“云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1年6月,扎西会议纪念馆被中共中央宣传部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纪念馆占地面积8960平方米,含扎西会议会址主体陈列和扎西会议陈列馆辅助陈列两个基本陈列。2004年,云南省人民政府将庄子上会议旧址、水田寨中央红军总部驻地旧址并入扎西会议旧址统称“扎西会议旧址”。2009年12月,扎西会议纪念馆动工扩建,2010年底开始布展,2011年6月投入使用。
新修建了大批红军长征革命遗址。在甘肃省,1978年筹建哈达铺红军长征纪念馆,1981年10月被甘肃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4以来,对几处主要旧址按原貌先后进行了恢复和维修,1985年10月正式建馆。1994年12月,哈达铺长征纪念馆被中共甘肃省委命名为全省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2000年5月被甘肃省国防教育委员会命名为甘肃省国防教育基地,2001年6月被中共2001年6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0年8月21日,修建了“腊子口战役纪念碑”,甘肃省人民政府将其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前后,甘肃省静宁县委、县政府拨款修建了界石铺红军长征纪念馆。在四川省,宝兴县于2005年修建了红军长征翻越夹金山纪念馆。安顺场中国工农红军强渡大渡河纪念馆于2002年5月25日奠基,2003年12月5日全面完工。2007年12月,会理县委、县政府修建红军长征会理纪念馆。2009年9月正式开馆。2005年5月29日,在纪念红军飞夺泸定桥70周年之际,红军飞夺泸定桥纪念馆正式开馆。在贵州省,贵州红军强渡乌江战斗遗址于1982年被列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被列入省级和州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7年在贵州省遵义市习水县土城镇建立四渡赤水纪念馆。2009年建成黎平会议纪念馆。在宁夏,1986年修建六盘山红军长征纪念亭,后扩建成六盘山红军长征纪念馆。
(四)实施红军长征革命遗址的整体保护和利用阶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红军长征革命遗址保护和利用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到贵州遵义、宁夏西吉、江西于都、湖南汝城、广西全州等长征沿线重要点段考察,对做好红军长征历史文化和革命文化遗址遗存保护传承,以及弘扬伟大长征精神等工作做出重要指示批示。2018年7月29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2018-2022年)的意见》,正式将长征文化线路整体保护工程列为重点项目,要求实施长征文化线路保护总体规划,建设长征文化线路保护利用示范段。国家文物局编制了《长征文化线路保护总体规划》《革命旧址导则》等,对红军长征革命遗址保护利用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
2019年7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九次会议,审议通过了《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把建设长征等国家文化公园作为文化强国重大战略作出了安排部署,明确提出建设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打造中华文化的重要标志。2019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强调以长城、大运河、长征沿线一系列主题明确、内涵清晰、影响突出的文物和文化资源为主干,修订制定法律法规、编制建设保护规划,实施文物和文化资源保护传承利用协调推进基础工程、完善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管理体制机制,聚焦保护传承工程、研究发掘工程、环境配套工程、文旅融合工程、数字再现工程等5个关键领域实施基础工程,生动呈现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和鲜明特色,促进科学保护、世代传承、合理利用,积极拓展思路、创新方法、完善机制,到2023年底基本完成建设任务,使长城、大运河、长征沿线文物和文化资源保护传承利用协调推进局面初步形成,权责明确、运营高效、监督规范的管理模式初具雏形,形成一批可复制推广的成果经验,为全面推进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创造良好条件。2020年10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十四五”时期文化建设作出战略部署,明确提出“建设长城、大运河,长征、黄河等国家文化公园”。2020年11月27日,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第一次全体会议在北京召开,统一思想,明确任务。根据相关部署要求,到2023年底,基本完成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重点任务;到2025年底,基本完成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重点任务。红军长征革命遗址保护和利用工作进入新的历史阶段,一大批科学规划的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项目相继建成。
三、红军长征革命遗址保护和利用的成效
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红军长征革命遗址的保护和利用工作,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从征集革命文物到建设各类纪念设施,到建设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红军长征革命遗址的保护和利用工作取得了突出成效。
首先,红军长征历史的基础性研究不断深化。
红军长征革命遗址蕴含着红色基因,与红军长征重大事件、重要人物和重要会议密切相关,广泛征集和深入研究红军长征革命遗址的历史资料,深入挖掘蕴涵着的历史文化和宝贵精神、优良传统,是开展红军长征革命遗址保护利用的重要基础。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开始征集红军长征革命文物,编辑过《红军长征记》的回忆录。抗日战争时期还提出要“大规模的编辑十年来全国的红军战史”。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一些红军长征行回忆,形成一批口述资料。同时,对红军长征的革命文物和历史文献资料进行征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广泛开展红军长征历史资料征集工作,对红军长征重大事件、重要会议和重要人物进行深入研究。围绕红军长征重大历史事件、重要会议,出版了一批重要著作;围绕红军长征重要人物,编纂出版了大批人物传记。此外,还出版了一批关于长征的回忆资料、口述资料、纪实著作、长征日记、会议论文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突出文化强国战略,围绕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对红军长征历史资料进行系统征集,对红军长征历史进行深入研究,取得了许多重要研究成果。
其次,红军长征革命遗址普查工作扎实开展。
对红军长征革命遗址进行普查,摸清家底,掌握革命遗址的实际状况,是开展红军长征革命遗址保护利用的重要基础工作。早在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政府就开展了对革命文物和革命遗址的调查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2月26日,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文物局发出通知,制订调查表,对全国各地的名胜古迹、革命建筑、文物史料的保存现状及图书馆、博物馆的情况进行摸底调查。同时,还组织文物勘查团赴全国有关省区进行实地调查。同年国家颁布了《古文化遗址及古墓葬之调查发掘暂行办法》和《关于保护古文物建设的指示》。1953年颁布《关于在基本建设工程中保护历史及革命文物的指示》等一系列法令,加强保护文物建筑和革命文物等。1956年4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在农业生产建设中保护文物的通知》,开展第一次全国文物普查,摸清了全国文物的基本状况,共报告包括革命遗址在内的全国文物古迹7000余处。改革开放以后,1983年至1988年,开展了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共报告文物40多万处。2007年开展第三次全普查工作,共登记不可移动文物766722处。在上述的文物普查中,革命遗址包括红军长征革命遗址是普查的一个重要内容,这就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红军长征革命遗址的保护利用创造了条件。从2006年开始,部分省市党史部门开展革命遗址普查试点工作。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与党史部门革命遗址普查工作密切联系,中央党史研究室参加了国务院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领导小组。2010年以后,在原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组织领导下,全国党史部门对革命遗址进行了拉网式普查,准确地掌握了革命遗址的数量、分布状况和保护利用现状,形成了史料丰富、内容翔实、数据准确的革命遗址普查成果,并出版了《革命遗址普查成果汇编》。这次革命遗址普查共登记全国革命遗址近5万处,相关联的其他遗址5000余处@。其中新发现了许多革命遗址和相关资料,填补了历史空白。据不完全统计,红军长征留下了各级文物保护单位1600余处,分布在沿线15个省、自治区及直辖市的广大范围内,形成了一条呈线性分布的巨型遗产体系。”事实上,没有被认定为文物保护单位的红军长征革命遗址数量更为巨大。
第三,红军长征革命遗址得到整体性的保护和利用。
中国共产党坚持不懈地对长征革命遗址开展保护和利用工作,伴随着革命文物和革命遗址普查,不断加强保护和利用工作。在1961年3月4日国务院公布的180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就有瑞金革命遗址、遵义会议会址、泸定桥等红军长征革命遗址。从早期征集保护革命文物到革命文物和革命遗址保护,再到建设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红军长征革命遗址得到了整体性的保护和利用。当前,根据《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组建了由党史、军史、文化、文物、旅游、规划、交通、生态、传播等不同领域专家组成的编制团队,科学绘制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蓝图。2020年12月23日至24日,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推进会在贵州遵义召开,长征沿线15省区市参加。推进会会议强调,要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效果导向,发扬伟大长征精神,不断推动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向纵深发展。突出顶层设计,精心编制“1+3+15”建设保护规划体系:“1”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3”即《长征文物和文化资源保护传承专项规划》《长征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专项规划》《“重走长征路”红色旅游交通运输专项规划》,“15”即沿线15省份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分省规划;重点建设区贵州、江西、甘肃等地高度重视,明确工作时间表、路线图、任务书,强力推进,先行示范带动;广开门路,多方筹措资金,标志性项目有序开工建设,狠抓示范引领。2021年10月,制订印发了《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各省(区、市)根据中央有关要求,积极制定规划,科学谋划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目前,一批长征国家文化公园重大项目已建成,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标志。
第四,红军长征革命遗址保护利用资金投入不断增加。
中国共产党对红军长征革命遗址保护利用工作开展较早,工作力度不断加大,投入资金不断增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对革命文物开展保护,建立了遵义会议旧址纪念馆等纪念设施,红军长征涉及到的15个省区市先后都建设了一批红军长征的纪念馆、纪念碑、红军烈士墓等纪念设施。改革开放后,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红军长征革命遗址保护力度不断加强,资金投入也不断加大,许多红军长征线路上的重要战斗、重要人物、重要会议的遗址遗存得到了有效保护,在发扬革命精神、加快红色旅游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并决定建设长征国家文前所未有地提高了对红军长征革命遗址保护和利用的工作力度,各级党委政府和各有关部门以各种方式加大资金投入。如贵州省和遵义市高度重视长征国家文化公园贵州重点建设区和遵义片区建设。据悉,遵义市已经向上申报六大代表性工程,概算总投资148.29亿元。强化保障、加大投入,采取向上申报争取、整合部门资金、吸引社会投资等多种方式筹措建设资金;172个打捆项目,申请纳入国家“十四五”规划重点项目库;9个新增专项债券项目,获得国家2020年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券4.69亿元资金支持;49个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项目,纳入2021年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券项目库;遵义会议核心展示园一期工程获得8000万元中央预算内资金支持,省内预算资金2000万元,专项资金3000万元,前期工作经费500万元;强化资源整合,统筹协调文旅、交通、住建、大数据等部资金投入建设保护工作。探索在贵州省文化旅游投资基金下设立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子基金,开展招商引资,吸引社会资本参与项目建设。
第五,红军长征革命遗址保护利用工作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作用日趋凸显。
随着红军长征革命遗址保护利用工作的开展,其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作用日趋凸显。一些红军长征中的重大战斗、重要会议、重要人物的遗址遗存建立了纪念馆、陈列室、展览室、纪念碑、旧居故居,在红色旅游和党员干部党性教育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第六,红军长征革命遗址的管理工作不断加强。
红军长征胜利后,陕甘宁边区政府就成立了专门的文物管理机构,开展文物搜集和整理工作。在陕甘宁边区政权机构中,边区政府教育厅负责具体管理文物工作,中共中央宣传部负责文物政策的制定以及文物工作的宣传和监督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各级文化部门成立文物管理机构,加强对文物的管理,红军长征革命遗址也得到了相应的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展开,极大的推进了红军长征革命遗址的管理体制机制建设,充分体现了建管并重、突出长效的特点。如贵州省加强立法,依法管理,制定了《贵州省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条例》;在省文化和旅游厅增设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指导协调处,在省文物局加挂贵州省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管理局牌子,承担建设保护管理业务工作;全省各市(州)及有关县(市、区)也正在积极探索推进机构和队伍建设工作。
红军长征革命遗址保护和利用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积累了宝贵经验。党中央高度重视红军长征遗址保护利用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总结伟大的长征精神,强调保护革命遗址,传承红色基因,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作出建设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的战略决策,使红军长征革命遗址保护和利用工作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在建设和管理体制上发生了历史性变革,这是红军长征革命遗址的保护和利用工作取得显著成效的最根本原因。此外,红军长征革命遗址保护和利用工作与革命文物保护工作相结合,与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与传承红色基因相结合,与党员干部党性教育相结合,发挥先进革命文化强大推动作用,也是重要的原因。
(作者:杨林兴,单位:中共云南省委党史研究室)
注释:
该课题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红军长征革命遗址的保护和利用研究》(批准号:19BDJ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