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何艳 史梦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经验表明,那些抓住科技革命机遇走向现代化的国家,都是科学基础雄厚的国家;那些抓住科技革命机遇成为世界强国的国家,都是在重要科技领域处于领先行列的国家。”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抢占新一轮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制高点的战略选择,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入新发展阶段的必然要求。而发展新质生产力重点就是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推动生产关系的变革,提供与新科技浪潮和产业变革匹配的制度体系与治理体系,只有这样中国才能在国家间的新质生产力竞争中胜出。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指出:“生产关系必须与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应。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只有用好这个“关键一招”才能真正摆脱传统发展方式,以新质生产力和新型生产关系推动高质量发展,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蓄势赋能。
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既是一个发展命题,也是一个改革命题。基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辩证统一的原理,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内在地要求构建起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以新型生产关系赋能新质生产力的发展。纵观历史上每次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都会带来“技术—经济—治理”范式的变革,因此必须主动变革组织管理模式以适应科技发展带来的挑战。但生产关系的改变不会自发地实现。从性质上,生产关系具有相对稳定性,它在建立起来后一个阶段内不会发生显著变化。也就是说,“相比于生产力发展而言,生产关系的变革往往是滞后的。”因此,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深化改革,主动突破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各种障碍,建立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科学机制与治理体系,才能推动生产力实现更高程度的发展。
第一,深化人才体制改革,打造新型劳动者队伍。人才是第一资源,是形成新质生产力最活跃、最具决定意义的能动因素。发展新质生产力,深化人才体制改革,要落实“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战略,瞄准世界科技前沿,优化高等学校学科设置,同时要重视职业教育在培养专业技能人才方面的优势,学校培养体系建设应与发展新质生产力需求紧密联系;要实施更加灵活和包容的人才政策,不仅要吸引外来人才也要激励本土人才,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让创新人才的“关键变量”转化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最大增量”。
第二,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营造良好创新生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先手棋和必由之路。要深化科技评价改革,形成支持全面创新的基础制度,加强科技基础能力建设;要完善党中央对科技工作统一领导体制,要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在科技创新中的体制优势,打赢关键核心技术的攻坚战,在重点领域形成科技竞争优势,赢得战略主动;要走好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最后一公里”,实现科技创新和市场需求的有效对接,加快创新成果的价值转化,使其真正变成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动力。
第三,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培育良好的市场环境。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着力点。要完善落实“两个毫不动摇”的体制机制,构建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高效结合,为新质生产力提供更加优质的市场环境;要以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为重点,推进完善各要素市场体系,创新要素配置方式,加快新型要素的市场培育和规则建设,让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要建立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要以制度性开放为引领,塑造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优势,打造世界一流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
第四,深化分配体制改革,激发生产要素活力。在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致力于将“蛋糕”做大做好的基础上,通过体制改革将“蛋糕”切好分好也尤为重要,必须通过合理的分配体制激发生产要素的活力。要健全各要素参与分配的机制,健全生产要素贡献由市场评判,按贡献决定报酬的机制;要完善再分配的制度体系,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加大对初次分配结果的调节,弥补初次分配的不足。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一篇大文章,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需要在实践中探索,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只有通过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营造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中国才能更充分发挥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制度优越性,培育出最适宜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制度沃土。在世界舞台上把握住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先机,乘新质生产力之势,实现高质量发展,早日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