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始于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据《荆楚岁时记》记载,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好天气之日,故五月初五亦称为“端阳节”。此外端午节还称“午日节、五月节、龙舟节、浴兰节、诗人节”等。端午节是流行于中国以及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
我国传统端午节的民俗活动,在历史传承过程中,糅合不同地域的风俗,日益丰富。
第一说是为纪念屈原。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政治家、诗人。早年受楚怀王信任,后遭子兰等人排挤被流放。相传当楚国郢都沦陷后,于五月五日,抱石投汨罗江。
屈原舍身取义、高洁的品质被后人尊敬,成为历代文人的楷模,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情怀具有强大的感召力,甚至东南亚十几个国家将端午节作为自己国家的节日。屈原自身的人格魅力以及作为优秀诗人的才华历来被人们传颂,是中国人民崇敬爱戴的先贤。
第二说是为纪念伍子胥。伍子胥是春秋楚国人,为吴国大夫助吴成为强国,后吴王夫差听信谗言,令其自尽,相传这一天是农历五月五日,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第三说是为纪念曹娥。曹娥,东汉会稽上虞人,著名孝女,《后汉书记》载:曹娥思念父亲,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上虞人将这一天定为纪念她的节日。
历史上不少地方都曾以本地名人为纪念对象。显然,先有“五月五日”节俗,后有不同名人附会。名人纪念丰富“五月五日”节俗活动。
端午习俗之吃粽子
五月五日与端午习俗的记载,最早见于《礼记》中:“五月五日蓄兰为沐浴。”秦代以后,南北方的端午习俗是避恶和避灾。唐代《酉阳杂俎》记载:“北方妇人,五日进五时图、五时花,施之帐上。是日又进长命缕,宛转绳结,皆为人像带之。”用丝线结成人形,佩戴用于装饰辟邪,一直延续至明清。粽子的最早文献记载源自南梁吴均的《续齐谐记》。
传说屈原于五月初五投汨罗江而亡,楚国人怀念他,就在每一年的这一天取竹筒贮米投水以祭之。
粽子是中国传统的节庆食物,早在春秋时期就已经作为祭祀祖先、神灵的祭品出现。民间传说吃粽子是为了纪念屈原。据说当年屈原投汨罗江后,为了不使鱼虾损伤屈原的躯体,人们纷纷用竹筒装米投入江中。从此以后,为了表示对屈原的崇敬和怀念,每到这一天,人们便用竹筒装米,投江祭奠,这就是我国最早的粽子“筒粽”的由来。
每年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从馅料看,北方多包小枣的北京枣粽;南方则有豆沙、鲜肉、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其中以浙江嘉兴粽子为代表。吃粽子的习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并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端午习俗之拴五色丝线
五色丝线,俗称五色丝、五彩丝。古俗名称避兵缯、朱索等。系在蚊帐、摇篮上的又叫宛转绳、健绳。应劭《风俗通》中说:“五月五日,以五彩丝系臂,名长命缕,一名续命缕,一名辟兵缯,一名五色缕,一名朱索,辟兵及鬼,命人不病瘟”。中国古代崇敬五色,以五色为吉祥色。因而,节日清晨,大人起床后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脚腕、脖子上拴五色线。系线时,禁忌儿童开口说话。传统之俗,用红绿黄白黑色粗丝线搓成彩色线绳,系在小孩子的手臂或颈项上,自五月五日系起,一直到端午节后的第一个雨天,把五彩线剪下来扔在雨中,意味着让河水将瘟疫、疾病冲走,谓之可去邪祟、攘灾异,会带来一年的好运。
端午习俗之悬艾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端午是入夏后第一个节日,气温上升,正是疾病多发的时期,所以在很多年前人们往往会在家门口挂几株艾草,由于艾草特殊的香味,人们用它来驱病、防蚊、辟邪。菖蒲天中五瑞之首,叶片呈剑型,象征驱除不祥的宝剑,插在门口可以避邪,所以方士们称它为“水剑”,后来的风俗则引申为“蒲剑”,可以斩千邪。
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户户都要洒扫庭院,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洒雄黄水,饮雄黄酒,激浊除腐,杀菌防病。
端午习俗之佩香囊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小巧可爱。
端午习俗之赛龙舟
赛龙舟是多人集体划桨竞赛,是端午节的一项重要活动,至今在我国南方沿海一带仍十分流行。龙舟竞渡的习俗与古越人对龙图腾的原始信仰有关,《汉书》记载:“越人常在水中,故断其发、文其身,以象龙子……”《淮南子》中也记载着:“越人以箴刺皮为龙文,所以为尊荣也。”古越人不仅“断发文身”以“像龙子”,而且也会在逢年端午这一天,以刻画成龙形的独木舟,伴着击鼓声在水面上竞渡,以祭龙神。
点雄黄酒
雄黄也是一种药材,据说能杀百毒。所以在端午节时,陕西人会将雄黄泡在酒中,在小孩的耳朵、鼻子、脑门、手腕、脚腕等处抹上雄黄酒,据说,这种做法可以使蚊虫、蛇、蝎、蜈蚣、壁虎、蜘蛛等不上身。
端午节的叫法多达二十多个,如有端五节、端阳节、重五节、重午节、当五汛、天中节、夏节、五月节、菖节、蒲节、龙舟节、浴兰节、屈原日、午日节、女儿节、地腊节、诗人节、龙日、午日、灯节、五蛋节等等。
龙舟竞渡,是端午节的具有象征意义的一种文化。宋代文学家苏轼《六幺令·天中节》,明代诗人袁宏道《午日沙市观竞渡感赋》中都有描写。
艾、菖蒲和蒜被称为“端午三友”。南北朝时,长江流域的荆楚一带有采艾的习俗。艾与菖蒲中含有芳香油,和蒜一样都有杀菌作用。端午节这天人们以菖蒲作宝剑,以艾作鞭子,以蒜头作锤子。古人认为“端午三友”可以避免虫蛇叮咬。江南地区通常是在节前,把菖蒲切碎,拌上雄黄,浸入酒中,节日饮用。
《荆楚岁时记》记载:“五月五日,竞采杂药,可治百病。”采药的习俗最初盛行于荆楚一带。
在广东,则用艾、蒲、凤仙、白玉兰等花草;在湖南、广西等地,则用柏叶、大风根、艾、蒲、桃叶等煮成药水洗浴。
拴五色线、饮雄黄酒、用雄黄画额、佩香囊、熏艾草、挂菖蒲等已日渐式微,唯有粽子经久不衰。
现今端午节已成为全国法定假日,成为流行于中国以及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 端午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具有深厚的文化精神。
粽子香,赛蜜糖,幸福生活万年长。
祝大家端午节安康,万事如意!
来源:南通市残联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