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明确指出,“新闻舆论工作者要增强政治家办报意识,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中找准坐标定位”。坐标是认识自我的参照,有了坐标,才能明白我是谁、为了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找准坐标定位,是新闻舆论工作履行好职责使命的前提和基础。
一、政治家办报
政治家办报(办刊、办台、办新闻网站等)是我们党对新闻舆论工作的基本要求。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是政治性、政策性很强的工作,从来不是单纯的业务工作,讲政治是第一位的。新闻舆论工作者不仅要做业务专家,而且要有政治家的头脑,有政治眼光和政治智慧,善于从政治上看问题,善于把政治导向、政治要求体现到工作中去。只有坚持政治家办报,从政治上总揽全局,才能站得高、看得远、立得稳,才能保证新闻舆论工作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坚持政治家办报,就要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新闻舆论是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新闻宣传一旦出了问题,舆论工具一旦不掌握在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手中,不按照党和人民的意志、利益进行舆论导向,就会带来严重的危害和巨大的损失。在2013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指出:“现在,宣传思想工作的环境、对象、范围、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宣传思想工作的根本任务没有变,也不能变。宣传思想工作就是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要“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
坚持政治家办报,就要始终保持高度的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面对国内思想观念多元多样多变,面对西方敌对势力西化分化企图和意识形态渗透,必须始终保持高度的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管好新闻舆论阵地,把坚持正确舆论导向贯穿于新闻生产全链条,落实到新闻工作各岗位,延伸至新闻产品各形态,做到无论何种媒体形态、无论何种报道类别,都必须坚持正确的立场、观点、态度,坚持一个标准、一把尺子、一个刻度,做到讲导向不含糊,抓导向无例外,决不能出现政治性差错,决不能给错误的思想和观点提供传播渠道,决不能宣传同党的方针政策相悖的观点和做法,决不能片面地错误地宣传党的方针政策。
二、围绕中心、服务大局
树立大局意识是党对新闻舆论工作的基本要求,也是做好新闻舆论工作的基本前提。习近平要求“宣传思想工作一定要把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作为基本职责,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找准工作切入点和着力点,做到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
自觉服务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大局。党的十九大深刻阐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明确了新时代的基本方略、奋斗目标、战略安排和工作布局。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深刻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目标、总任务、总体布局、战略布局和发展方向、发展方式、发展动力、战略步骤、外部条件、政治保证等一系列基本问题;提出“十四个坚持”的基本方略,对经济、政治、法治、科技、文化、教育、民生、民族、宗教、社会、生态文明、国家安全、国防和军队、“一国两制”和祖国统一、统一战线、外交、党的建设等各方面工作作出全面部署,明确了新时代各项事业发展的大政方针。新闻舆论工作要把宣传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摆在首要位置,通过新闻报道全面准确解读,深刻生动阐释,引导全党全国人民深刻领会这一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精神实质、丰富内涵,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入脑入心,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坚定不移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流媒体进行了权威、深入而又通俗的宣传解读。在党的十九大召开前夕,由中宣部、中央电视台等相关部门共同制作并相继播出的《将改革进行到底》《大国外交》《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等7部政论专题片,从不同角度全面梳理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引领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取得的辉煌成就,引起强烈社会反响,为十九大的召开营造了热烈的舆论氛围。十九大期间,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写入党章之后,新华社播发长篇述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从党的十九大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阐释了这一思想的历史地位、形成背景、丰富内涵、重大意义,凝聚了全党用新思想指导新实践的强大共识。在2020年全国两会即将召开、脱贫攻坚进入倒计时的关键历史时刻,新华社播发了《习近平的扶贫故事》,生动记述习近平从生产大队党支部书记到泱泱大国最高领导人,40多年间走基层、入农户、看真贫的动人故事。稿件将富有画面感的特写场景、温暖人心的动作细节、生动鲜活的语言对话,放在波澜壮阔的新时代背景下,体现了一位大国领袖的人民情怀、使命担当、高超智慧,全面展现习近平对脱贫攻坚工作的思考,与困难群众的互动,对扶贫干部的关怀。主流媒体的报道使人们认识到,我们之所以能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最根本的是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
自觉服务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大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是党的十九大对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的科学判断。习近平指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现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为这一历史任务和工作全局提供有力舆论支持,是新闻舆论工作义不容辞的政治责任。要不断深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宣传,引导人们深刻认识新时代的重大意义和丰富内涵,准确把握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历史性变化;引导全党同志更好地担当起我们党在新时代的历史使命,更好地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引导全社会不断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需要一代又一代的接续努力。2018年12月,在改革开放40周年庆祝大会召开之际,新华社推出献礼微视频《父亲·我们·时代》,视频从罗中立的油画《父亲》眼神中“穿越”,以改革奋斗者的子女作为讲述对象,以子辈回忆父辈的视角回望历史,回望40年来一幕幕“点睛”时刻,形成两代人之间的时空对话,致敬父辈、致敬奋斗者。微视频全网浏览量超过2亿,覆盖人数超过4亿,线下同时开展的“与时代同框”互动活动,参与人数超过300万人次。微视频和线下互动活动彰显了“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的丰富内涵,引导人们自觉担负起新时代的历史使命,为更好地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贡献力量。
自觉服务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的大局。习近平指出,“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当今中国是开放的中国。中国和世界的关系正在发生历史性变化”。随着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我国与外部世界在交往融通不断深化的同时,利益摩擦和价值碰撞也更加频繁,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面临许多新的挑战。国内国际因素往往相互交织、相互影响,如果不能充分估量国际因素对国内发展的影响,就难以做到未雨绸缪、趋利避害,难以有效应对来自外部的风险和挑战,从而影响我国发展大局;如果不能充分估量国内因素对国际社会的影响,就难以做到因势利导、增信释疑,难以主动消除来自外部的各种误解和阻力,从而同样影响我国的发展。从报道层面来看,外宣与内宣已渐趋交融,二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就要求我们统筹好国际国内两个大局,加强内宣外宣的协调配合,对内报道要有外宣意识、考虑国际影响,对外报道要有内宣意识、兼顾国内受众感受,从国家战略层面,将对内传播和对外传播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统筹运营,形成协同效应、实现协调发展。
新闻媒体要宣传好我们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立场,“广泛深入宣传我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战略思想,引导国际社会正确认识和对待我国的发展”,更多赢得国际社会的理解支持。“一带一路”倡议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中央主要新闻媒体精心策划,深入采访,推出一大批有高度、有深度、有力度的报道,解读意图、回应质疑,有效影响了国内外舆论。在2017年“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召开前一个多月,人民日报推出“行走‘一带一路’”专栏,新华社启动“‘一带一路’你知道多少”海外社交媒体系列直播,通过大量事实,生动展示“一带一路”建设给沿线人民带来的实惠和变化。论坛召开期间,人民日报开设专刊,集中刊发对习近平主旨演讲的深入解读,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推出习近平演讲“速览”,为读者捞干货、画重点;新华社推出一系列重头稿件和融媒体产品,全面系统阐释习近平讲话精髓要义,多语种动漫MV《世界怎么了 我们怎么办》呈“刷屏之效”,短视频《大道之行》点击量超过5亿人次;中央电视台启用无人机拍摄,全景呈现论坛盛况,并通过央视新闻移动网对论坛进行48小时不间断的全球滚动直播。中央主要媒体的报道准确、及时、生动、充分,向世界传递了“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放大了“一带一路”倡议将为全球可持续发展提供新动力的正面声音。
三、统一思想、凝聚力量
在社会深刻变革和对外开放不断扩大的条件下,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相互叠加、集中呈现,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人们思想的差异性日益增强,改革涉险过滩难度日益增强,国际形势的复杂程度日益增强,以主流声音引导社会舆论的难度越来越大,凝聚共识、汇聚力量的任务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繁重。
统一思想、凝聚力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必然要求。全国各族人民正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前进的道路并不平坦,风险和挑战严峻复杂。从国内看,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各类社会矛盾交织叠加,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任务很重;从国际看,新冠疫情冲击巨大而深远,世界格局加速演变,经济发展遭遇重挫,国际政治“黑天鹅事件”频发,部分国家逆全球化思潮上扬,全球性挑战日益增多。面对风险和挑战,只有更好地统一思想、凝聚力量,才能维护和发展国家、民族、人民利益,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实现党确定的奋斗目标。
统一思想、凝聚力量是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满足人民精神需求、丰富人民精神力量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指出,我们必须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我们的奋斗目标,既解决实际问题又解决思想问题,更好强信心、聚民心、暖人心、筑同心。“人民至上”是我们党始终坚持的一项基本原则,“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新闻舆论工作的首要问题,从“走转改”“三项学习教育”活动,到增强“四力”,所指向的就是这一根本问题。引导人民团结起来为了自身的利益而奋斗,是我们党的一个优秀传统,也是新闻舆论工作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的重要内容。新闻舆论工作者要深刻认识自身肩负的特殊使命,以满足人民精神需求、丰富人民精神力量为旨归,自觉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宣传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推动中华优秀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宣传党史、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宣传国家意识、法治意识、社会责任意识、科学精神,宣传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和不断涌现的各方面先进典型,用高质量高水平的新闻报道形象地告诉人们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什么是值得肯定和赞扬的,什么是必须反对和否定的,推动全社会形成积极、健康、向上的良好舆论氛围,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
统一思想、凝聚力量是面对信息社会不断发展的新形势,有效维护我国政治安全和文化安全的必然要求。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不仅深刻改变人们的生产生活,也颠覆了原有的新闻传播和舆论格局,信息内容、传播载体、平台渠道的更新越来越快,各种新技术新应用层出不穷,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发生新变化,传媒业处于前所未有的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之中。新变化的表现是新兴媒体影响越来越大。截至2021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32亿,其中手机网民占比99.7%。新闻客户端和各类社交媒体成为很多干部群众特别是年轻人的第一信息源,传统媒体时代的“人找信息”,在信息社会中嬗变为“信息找人”,全程、全息、全员、全效的“四全媒体”走上前台。与此同时,我们党面临长期、严峻的外部环境考验,伴随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日趋频繁,伴随中国的发展进步,西方敌对势力对我们发展的遏制力度也不断增大。运用社交媒体等新兴传播渠道加强意识形态渗透和颠覆动员,是西方开展“颜色革命”的重要手段。作为当今世界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是西方“颜色革命”的重点目标,我们要对此保持高度警惕,从有效维护我国政治安全和文化安全的高度做好统一思想、凝聚力量的工作,把全国人民紧紧团结起来,坚决维护社会稳定,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
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我们要从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的高度,充分认识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充分认识党的新闻舆论工作者肩负的重要使命,更加积极主动地创造性开展工作,把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国梦的伟大事业上,汇聚起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走向新胜利的强大力量。
(本文系《学习习近平关于新闻舆论的重要论述》第二讲第二节,学术引用请注明来源:新华通讯社课题组.学习习近平关于新闻舆论的重要论述[M].新华出版社,2022:33-41)
来源:中国记者 2024 年1 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