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文山具有光荣的革命历史,早在二十世纪初,文山籍进步青年就开始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又一批革命青年先后投身到革命的洪流中,并为之付出了宝贵的生命;抗日战争时期文山儿女奔赴抗日前线,为了中华民族的尊严和独立浴血奋战;解放战争时期文山地区建成了云南最大、最早、最为巩固的滇东南根据地。在这段艰苦岁月里,文山涌现出了众多党史人物。
即日起,“学习强国”云南学习平台、“学习强国”文山州学习平台联合推出“文山党史人物”系列策划,向读者讲述当年文山这片红色土地上鲜为人知的党史人物故事。
他是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勤奋的学者,是大革命时期就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党员,是享誉国际的社会活动家,他就是我国著名学者、翻译家、人民外交家、书法家、诗人楚图南。
少年楚图南
楚图南(1899年—1994年),字方朋,汉族,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文山县城(今文山市)上条街人。曾任民盟中央副主席、主席、名誉主席,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等职。
楚图南(左一)陪同毛泽东主席接见外宾。
1919年9月,楚图南考取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北师大前身)史地系。在李大钊、蔡和森、施复亮等共产主义先驱的引导下,积极参加各种进步活动,1922年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和其他同学一起,组织“劳动文化社”,创办《劳动文化周刊》并任编辑,提出“劳工运动”的口号和用社会主义的革命手段解决社会问题的主张。
邓小平同志和楚图南亲切握手。
1924年,楚图南从北京高等师范学校毕业后回到昆明,先后在云南省立一中、昆华女中及私立成德中学任教,遵照李大钊的嘱咐,广泛接触学生、推荐进步书刊、组织图书会、引导一批进步青年走上了革命道路。1925年底,楚图南按照中共北方局安排赴东北开展工作,1926年初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自此,楚图南成长为一名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按照党组织的安排,根据不同时期的任务,在全国各地开展革命活动,积极进行卓有成效的统一战线工作,把各方面的进步力量和开明人士团结在党的周围。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楚图南回到昆明,受聘出任云南大学文史系主任、教授。为团结昆明地区和西南联大进步教授、争取民主、挽救民族危亡做了大量工作,被推选为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昆明分会会长。1942年,楚图南开始参加中国民主政团同盟在昆明的活动。次年正式加入该同盟,是云南省民盟组织的领导人之一,并于1945年10月在民盟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在楚图南、李公朴、闻一多、周新民等民盟盟员的努力下,中国民主同盟成为民主爱国运动的中坚力量。1949年2月,楚图南随解放军进入北平,6月参加新政协和建立新中国的筹备工作,9月出席新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并当选为政协全国委员会委员,10月1日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11月在民盟一届四中全会上当选为民盟中央常务委员。
楚图南故居。
1949年后,楚图南先后担任西南军政委员会委员、文教委员会主任、文教部长等职。曾当选为第一届至第六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届常委及外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986年4月六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补选为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全国政协第二届至第五届常委。自1958年起担任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委员会副主席,1987年1月任民盟中央名誉主席。
楚图南故居正堂。
1994年4月11日,楚图南在北京逝世,享年95岁。根据他的遗愿,其骨灰撒入湖南洞庭湖和昆明滇池;其家人将装有楚图南和夫人彭端淑生前合影照片的骨灰盒送到文山,并安放于文山西华公园,在骨灰盒的上方置楚图南铜像一尊。
楚图南铜像。
楚图南故居位于文山城开化镇上条街27—29号。2005年,文山县委、县政府对故居进行了修缮。故居于1998年11月公布为云南省第5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7月29日,云南省人民政府将故居命名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资料来源:中共文山州委党史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