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云南省委党史研究室主办
以炽热的血染红镰刀锤头的旗帜 ——纪念李鑫烈士牺牲95周年
发布时间:2024-01-24 12:04 来源:云南党史网

1929年5月16日,在云南蒙自,一位优秀的共产党员和革命志士倒在国民党反动派的屠刀之下,他就是中共云南党组织的创始人、云南工农运动开拓者李鑫,捐躯时年仅32岁。在短暂的一生中,他将自己的全部人生浓缩为营养精华,为党的事业无私奉献,光辉业绩感天动地;他以崇高的自我牺牲精神,塑造了一个纯粹的“人”,书写了一个大写的“人”,展现了共产党人的亮丽底色。历史的车轮辗过近一个世纪,作为现代人已无法用文字还原那段历史,但我们仍能从历史的碎片和见证人的只言片语中找寻到烈士的足迹,看到他那高大身影,除了视觉上的仰视,更多的是心灵的震撼,从烈士的事迹中找到不朽的答案,从烈士的精神中看到前进的道路。

追求真理虽九死而无悔

对光明锲而不舍的向往、对真理如饥似渴的追求、对信念赴汤蹈火的践行,是李鑫壮丽人生的起点,也是他革命事业的终点。任何人的人生道路都不可避免打上时代的烙印。李鑫出生于偏僻落后的云南龙陵,帝国主义的侵略、民不聊生的现实,在他幼小的心灵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迹。在昆明读书期间,云南反袁护国的义举激起了少年李鑫强烈的爱国热情,萌发了救国救民的朴素愿望。随后而来的五四运动的急风暴雨和强烈震荡,给李鑫以巨大冲击,为了寻找救国救民的道路,青年李鑫先后到南京、北京求学,寻求知识救国,但北洋军阀的屠刀一次又一次打碎了他的美好梦想。正当李鑫为探求救国救民的道路而痛楚、傍徨、思索的时候,马克思主义如一阵春风吹拂到华夏大地。在李大钊等革命先驱传播马列主义、开展革命活动的教育影响下,李鑫逐步认识到,中国只有走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动员广大人民群众起来革命,消灭压迫和剥削,才是唯一的出路。

对李鑫来说,对真理的追求就像人饿了要吃饭、渴了要喝水一样。在北京农业大学,在广州大沙头国民革命军第三军军官学校政训班和毛泽东主持的第六届农民运动讲习所,都留下了他追求真理的足迹。李鑫一面如饥似渴地阅读马列主义著作,一面与云南旅京学生王德三、王复生等一道,积极组织云南旅外进步青年革命社团“革新社”(后改称“新滇社”),并担任革新社北京分社负责人,努力践行革新社“团结云南革命青年,砥砺训练,钻入社会的中心,作根本的、实际的改造”的宗旨,把“用革命的手段打倒军阀与帝国主义者,及一切压迫民众的恶势力,实现国民革命及真正的民主政治”作为奋斗目标。

用理想信念锻造纯粹的“人”

坚定的革命理想信念,将李鑫锻造成一个纯粹的人。一旦找到真理,李鑫表示:“以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以后种种犹如今日生。”马列主义给了李鑫指明了出路和方向,李鑫义无反顾地成为一名坚定的共产主义者,将解放和拯救受压迫的劳苦大众作为自己一生为之奋斗的目标。理想信念常常具有超越肉体生命的强大力量。在1926年北京发生的“三·一八”惨案中,李鑫与“新滇社”其他领导人一起组织云南旅京学生,亲自带领北京农业大学学生,顶着北洋军阀段祺瑞卖国政府的血腥镇压,参加了请愿和示威游行。血的事实使李鑫认识到,只有武装的革命才能打倒武装的反革命。

为了理想信念,原准备拿起枪杆子参加北伐战争的李鑫,坚决服从组织的安排。1926年8月,李鑫带着中共广东区委授予的3项光荣使命:即筹建中共云南党组织领导云南的革命斗争、联合各界人士推翻唐继尧在云南的反动统治、帮助建立云南国民党党部,毅然回到云南。为了在黑暗的云岭高原点燃星星之火,李鑫像一个拓荒牛默默耕耘。他殚精竭虑,废寝忘食,从一个一个地发展党员开始,到正式成立中国共产党在云南的第一个组织——中共云南特别支部,仅仅用了3个月时间。中共云南组织的创建,开辟了云南人民彻底解放的道路,是云南革命斗争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件。随后,李鑫又成功领导指挥了“倒唐”运动,以党团组织为核心,团结云南社会各界,组成广泛的统一战线,促成了云南现代史上影响深远的推翻唐继尧反动统治的“二·六”政变,为国民革命和北伐战争扫除了一大障碍,也为云南国民革命形势高涨的到来创造了有利条件。

在艰苦的斗争环境中,李鑫以坚定的信念,不辱使命,从一点一滴做起,出色地完成了上级党组织交给的建党任务。在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云南反动政府大肆实行“清党”反共的白色恐怖的形势下,为了理想信念,李鑫不顾个人安危,深入农村、工矿,开展党的工作。在昆明附近的嵩明、宜良、路南、晋宁、昆阳等广大农村,在滇南的蒙自、建水、文山等少数民族聚居区,在个旧锡矿、滇越铁路沿线,都留下他奔波忙碌的身影,他把自己燃烧成一个火种,点燃人们希望之火,照亮人们前进的路。为了理想和信仰,李鑫放弃了获取功名利禄的机会和优越的生活,不惜用生命去追寻壮丽的共产主义事业。李鑫曾两次被敌人抓捕入狱,最后一次入狱后再也没有出来。坚定的理想信念,使李鑫在敌人的监狱里也充满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面对敌人的审讯,李鑫坚贞不屈,就一句话:“共产党员革命就不怕死。”他视死如归,临刑时大义凛然,坚决不向敌人下跪,高呼“打倒国民党反动派”的口号英勇就义。

用鲜血生命书写大写的“人”

一个革命者不一定是一个理论家,但一定是一个实干家。李鑫甘做工农革命的拓荒牛,他是云南革命先驱者中最早发现农民运动伟大力量与重视农民运动的领导人,也是云南农民运动的开拓者。早在北京农业大学读书期间,李鑫就利用业余时间到附近农村举办农业讲习班,农民亲切地称他为“李先生”。回到云南后,为了唤醒广大农民群众的革命热情,动员和组织世世代代受压迫受剥削的农民参加到国民革命中,李鑫除领导地下党组织举办云南农民运动讲习班,向农民灌输革命道理外,还亲自深入农村指导工作,担任首届云南省农民协会主席,组织农民进城与工人、学生、妇女群众一起举行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深受压迫的云南农民第一次破天荒地扬眉吐气走上城市街头,发出了自己的呼声,喊出了自己的要求,展现了自己的风采,壮大了工农群众运动的声势。在第一次国共合作开展大革命运动的形势下,为了帮助国民党在云南筹建党部,李鑫领导中共云南特支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秘密发展国民党员千余人,为国民党左派组织在云南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李鑫是云南工人运动的拓荒者。真正的共产党员都是用特殊材料铸成的。为了革命事业,知识分子出身的李鑫甘愿过奴隶般的生活。他千方百计打入云南工人最集中的个旧锡矿开展工人运动,以惊人的意志和毅力,忍受肉体上极大的痛苦,使自己脱胎换骨,将自己从一个斯文的书生打磨成一个苦难的砂丁形象,秘密潜入被称为“死城”的个旧矿山,宣传及组织革命工作。砂丁的工作、生活不如牛马,每天要冒着生命危险像老鼠一样出入矿洞背矿砂,每进出一次得花将近3个钟头,由于矿洞内缺氧,从矿洞爬出来时个个面如土色,精疲力竭。蛇蝎心肠的矿主不但想方设法压榨工人的血汗,还掌握着砂丁们的生杀大权。为了在地狱一般的个旧矿山打开工作局面,李鑫与矿工同吃同住同劳动,以各种方式接近工人,争取他们的信任与支持,并编写了大量歌谣揭露资本家的剥削压迫,抨击社会黑暗,诉说劳动人民的苦难,启发矿工的阶级觉悟,通过艰苦细致的工作,终于赢得工人们的爱戴和信任,在个旧矿山发展了党员,建立了最早的矿山党支部,并在工人中组织了兄弟会,领导工人开展要求增加工资的罢工斗争。曾担任中共云南临时省委委员的吴少默感慨地说:“一个知识分子,为了革命决心那么大,决心向工农学习,与工农相结合,锻炼成与工农一样,真是不简单。我们当时都提出向李鑫同志学习”。

在恶劣艰苦的环境中,李鑫以出色的工作为黑暗的矿山带去光明,播下革命火种,党组织像一个楔子打入了统治严密的个旧矿山,开创了云南工人运动的新局面。然而,当李鑫成为工友们的代言人和主心骨时,同时也成了资本家的眼中钉。与此同时,超强度的工作和恶劣的生活环境使李鑫的身体受到严重损害,他两眼红肿,全身长满疥疮。然而,严酷的斗争环境压不垮李鑫钢铁般的革命意志,当党组织提出让他撤出矿山调治身体时,李鑫却考虑到另派人员打入矿山不易,说自己已经在矿山打下工作基础,坚持在矿山继续战斗下去,直到献出年轻的生命。无私奉献自我牺牲的精神和不屈不挠顽强的革命意志,将李鑫铸造为一个大写的人。

血火情操令世代景仰

高尚人格和血火情操使李鑫成为共产党人的典范,受到后人永远的景仰。在阅读有关李鑫的历史资料中可以发现,凡是与李鑫有过接触、打过交道的人,一谈到李鑫,无不对他的人格表示称赞,高尚人格的影响力和感召力成为这位胸怀天下、大公无私的革命者独特的魅力。

在读书期间,李鑫是位成绩突出、意志坚定、热情开朗、待人诚恳、乐于助人的优秀学生。当教师的时候,他生活俭朴,教学认真而细致,对人态度谦和,学识丰富,积极宣讲革命道理,善于引导学生进步,赢得广大师生们的敬重。在领导农民运动时,李鑫深入农村调查研究,把农民当做自己的亲兄弟,以通俗的语言、浅显的道理向农民指出生活痛苦的根源和解除痛苦的办法,取得农民的信任与支持,争取广大农民起来参加和组织农民协会。在滇军第三师从事政治工作期间,担任政治部主任的李鑫主动与官兵谈心,宣传革命道理,积极开展统战工作,行军时,把自己的马让给伤病员,自己帮伙夫挑锅,他以先进和模范行动,在旧式军队的官兵中留下了难忘的印象。在个旧矿山从事工人运动期间,他关心工人疾苦,设法为工人医治疾病,对工人表现了强烈的阶级友爱和感情,年仅30出头的李鑫被工人们当作德高望重的长辈,称他为“施大爹”。

李鑫无私奉献的精神和顽强的意志,不仅让今天身处安宁舒适环境的人们肃然起敬,即使是在艰苦环境下与他一起出生入死共同战斗的战友们都由衷地感到钦佩。曾经与李鑫一起开展革命斗争的马逸飞说:“李鑫同志,是当年云南地下党内一般同志们公认的最优秀的党员,模范党员。”吴少默说:“李鑫同志,我个人认为他是一个完整无缺的共产党员。……要怎样来描写、形容李鑫,不考虑自己,不怕一切,完全把自己贡献给党的事业,革命性很强,个人问题半点也没有考虑。”徐克评价道:“我认为他(李鑫)是我们当时革命队伍中最无私心杂念的一个好同志,他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从不考虑个人的利益,整天踏踏实实地埋头工作。他对革命忠诚,从不因为暂时的困难而丧失信心……李鑫同志真是那时期最好的一个同志。”

在革命队伍中,李鑫也是一位深得同志们爱戴的领导人。1926年10月,奉命回云南参与建党工作的周霄初次与李鑫见面后,高兴地对身边的同志说:“李鑫真是个很好的革命领导人,一切行动值得我们钦佩学习。……他的生活最简朴,行动有规律,任何时候都不浪费一分一秒的时间,将来领导农民运动,一定能把工作搞得好。”参与创建中共云南组织并与李鑫共事时间较长的黄丽生后来回忆:“当时的工作处在极端反动的军阀唐继尧统治下秘密进行,内部同志对李鑫、吴澄两同志极为爱戴,因而工作的推动也比较迅速。”李鑫回云南领导和从事革命活动不足3年,之所以给活着的人留下终身难忘的记忆,正是他高尚人格和血为情操在人们的心灵上留下抹不去的印迹。1960年,当小说《砂丁》的作者巴金来到个旧锡城时,在短短几天内不断地听人们谈起李鑫的动人事迹,感到李鑫烈士已经在每一位工人的心上树立了一座纪念碑。巴金说:“连我这个远方来的访问者听到李鑫的故事也一直牢牢地记在心上。我望见老阴山,就会想到他那个巨大的身影。我后来怀念个旧,也会想到他那个巨大的身影。其实李鑫并不是身长丈二的金刚,然而他的人格放射出万丈光芒!”

95年前的腥风血雨已成为历史。今天,当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怀念李鑫烈士的光辉业绩时,不但为我们党有这样的精灵般的人物感到骄傲,而且也可以自豪地告慰烈士的在天之灵:你的血没有白流,你为之奋斗的理想已经变为现实,昔日阴霾笼罩、饿殍遍野的家园已换了人间,曾经受压迫受剥削的工农大众已成为国家的主人,在自然美与人文美、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和谐发展、交相辉映的彩云之南,各族人民过上了安居乐业的幸福生活,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正焕发出勃勃生机。

(作者:余红  单位:中共云南省委党史研究室)来源:云南中共党史刊物

中共云南省委党史研究室 版权所有 技术运维:云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