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有德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研究传播先驱、北京五四反帝爱国运动的参加者、中国工人运动的开创者之一,是早期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员、中国共产党党员。
他是抗日战争中的革命先烈,文山籍的第一个共产党员。
4月15日,记者跟随中共云南省委党史学习教育领导小组组织的“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大型主题采访团来到位于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砚山县平远镇田心村委会红果树村的王有德故居,重温红色记忆。
王有德故居建于2014年,故居建筑面积为1010.87平方米。展出项目分为图文资料展示厅、多功能视频放映厅和入党宣誓厅三个部分。
图文资料展示厅包括前言、求学之路、参加北京五四反帝爱国运动、研究传播马克思主义、投身工人运动、南下进黄埔军校、参加南昌起义、淞沪抗战为国捐躯、光照千秋永远怀念等9个板块,共有展板63块、图片资料155幅、历史文献书籍50余本、情景雕塑2座。
在王有德故居讲解员黄艳洁的介绍中,大家翻开了历史记忆,追寻着王有德走过的红色足迹。
进京求学接触革命导师
1897年,王有德出生于砚山县平远镇田心办事处红果树村,家有兄弟3个,他排行老幺。后来,他以优异成绩考入阿迷县立初级中学和云南省立一中读中学。
1917年,王有德决定赴北京继续学习。家里为支持他的学业,将12丘水田变卖后,供他作进京求学的费用。1917年,他和云南籍的5位同学一起,从昆明经越南至上海,又转至北京。
经过一番努力,王有德考取了国立北京大学德文系预科班,但所带费用已用尽,人地生疏,处境十分困难。
一天,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外出开会,王有德不得已横路拦车,向蔡元培诉说自己困窘却渴望读书的苦衷,蔡元培让他另约时间详说。
随后,王有德又满怀期望挥笔写了一封“万言书”,详细介绍自己的境况,请求蔡元培给予帮助。获助后,王有德以边做工边学习的方式,在北京大学继续学业。
读书期间,他广交有识之士,接受新思想、新观念,并时常参与讨论中国的前途命运,寻求报效国家和民族之路。
后来,他结识了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主将鲁迅、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李大钊、北京大学文科学长暨《新青年》报刊主编陈独秀、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主要负责人罗章龙等。
由于王有德与这些进步师生频繁交往,思想上受到马克思主义的熏陶,积极投入革命的洪流,成为中国较早的共产党人。
投身革命事业为国捐躯
1919年,北京五四反帝爱国运动爆发前夕,王有德秘密参加了陈独秀领导的、有北京数所院校青年学生15人参加的“秘密行动小组”。
五四那天,参加集会游行的数千名同学到达赵家楼,数十名青年学生在秘密行动小组的带领下,冲进赵家楼时,没有发现卖国贼曹汝霖,便将卖国贼章宗祥痛打一顿,并将屋里的一些易燃物集中烧毁。
经过参加北京五四反帝爱国运动中“痛打章宗祥,火烧赵家楼”的革命行动,王有德在这场斗争中得到了锻炼提高。6月11日,王有德参加李大钊、陈独秀组织的示威游行,上街散发《市民宣言》等革命传单,继续进行革命宣传活动。
1920年3月,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成立,王有德积极参与其中,并担任该研究会在北大北院的联络人,到北京郊区丰台宣传马克思主义,向工人灌输革命意识,设法争取工人的自发斗争。
1921年,王有德担任《工人周刊》北京劳动通讯社的编辑委员,采写了许多介绍工人运动的新闻报道,除部分供《工人周刊》选用外,还向国内其他报刊发稿。1921年9月,王有德加入北京社会主义青年团。
1922年,经罗章龙介绍,王有德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23年9月,王有德从北京大学德语系毕业后,分配在德语系教授宋家华名下当助教,同时进入国文系深造。
1926年大革命以后,他南下广州,年底由进步组织“新滇社”的同志介绍,进入黄埔军校高级班学习。翌年底毕业后,由云南籍的李一平介绍到国民党第十一军陈铭枢部当营长。从此,王有德随部队转战数省,后在国民革命军第十九路军任团长。
1932年上海“一·二八”事变爆发,王有德在这场保卫大上海的战斗中,始终在前沿阵地指挥战斗,给予日本侵略者沉重打击。因战斗异常激烈艰苦,王有德积劳成疾,英勇牺牲了。
王有德牺牲后,所在部队将他生前戎装骑战马的照片寄回砚山平远红果树村老家。照片背面写道:叔邻君前方身后。这时,家人才知道他已牺牲在抗战前线。
解放后,任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顾问的罗章龙曾赋诗赞誉:“吾党多英杰,云南有三王(指王有德、王复生、王德三)。加盟书记部,亢斋有容光。有德少投笔,终军请长缨。秋暴显身手,长沙抗敌军。气吞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对王有德早期参与研究传播马克思主义、加入中国共产党、投身革命活动、英勇抗战的事迹,作了充分肯定。
来源:云南政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