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文山州始终把丰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史料体系作为深化党史人物研究、讲好文山红色故事的一项重要工作抓紧抓实。经过文山地方党史工作者的不懈努力,截至2023年7月初,又新征集到云南籍中国共产党早期党员王有德史料有关文献、资料(线索)22份(条),其中:个人书信2份、公函3份、转学状况表1份、成绩表1份,王有德撰写的学术文章6份、译作3份、函件(报告)3份,其他资料3份。
王有德写给云南省教育司司长董泽申请津贴的信
王有德撰写的学术文章《东西戏曲之关系》
王有德译自德文的印度长诗《萨薇礼特》
新征集到王有德史料主要内容:一是王有德的家庭出身,家境状况及其家庭成员受教育的情况;二是王有德在北京大学留校担任北京大学助理教授,并进入国文研究所学习,成为中国较早的研究生之一,研究元曲发达史;三是王有德与王复生、王振甲、杨天理等利用担任云南旅京学会干事会干事的便利,推动《云南旅京学会会刊》刊发宣传马克思主义和唯物史观、国民党左派纲领、欧洲启蒙运动的文章,如《共产党宣言——历史是一部阶级战争史》《近世无产阶级Proletariat之政治运动》《科学之范围及方法》《因与果》《学术思想的势力》等文章的史料。四是王有德利用自身德文所长,撰写《东西戏曲之关系》《赫伯尔之生平及其著作》《两个德国大文学家的艺术之比较》等学术文章,翻译了德国文豪哥德的《未婚妻柯林特》、印度长诗《萨薇礼特》(译自德文)等作品,以本名或“叔鄰”“茹苓”“王茹苓”等笔名在《云南旅京学会会刊》《云南教育学会月刊》上发表,介绍启蒙运动思潮,批判封建专制主义、宗教愚昧及特权主义,宣传自由、民主和平等的思想。这些文章的刊发,在滇籍旅京学子中产生了积极影响,帮助许多学会会员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了马克思主义,走上了革命的道路。同时,会刊大多数寄回云南,在省内各书局售卖,对马克思主义在云南的传播和启发省内青年投身革命起到积极作用。另外,王有德、王复生等还邀请李大钊于1924年4月20日到云南旅京学会演讲,并在会刊上全文刊发了李大钊的演讲内容。李大钊在演讲中鼓励云南学子关心现实、关心政治,把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积极投身革命洪流,为改变国家前途和命运贡献自己的力量。
据悉,中国共产党早期党员王有德,系云南省文山州砚山县平远镇红果树村人,生于1897年,1917年考入北京大学,1920年3月,在李大钊的倡导下,王有德与罗章龙、邓中夏等19人发起成立中国最早系统地研究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革命团体——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王有德与云南大理祥云籍中国共产党早期党员王复生、王德三在北京大学时称“云南三王”。王有德先后参加了五四爱国运动、南昌起义等重大历史事件,1932年病逝于淞沪抗战前线。
上世纪80年代,根据中央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的部署,文山州、县党史部门曾陆续开展过王有德相关资料的征集研究,由于王有德离世较早,参加革命活动的地方离家乡较远,加之受史料征集技术手段的限制,当年仅征集到王有德参加李大钊“发起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启事”手稿1份、照片2张、北大期间成绩单1份、黄埔军校教职工通讯录1份,罗章龙《椿园载记》对王有德革命斗争事迹记录和文山地方党史工作者对罗章龙的专题采访。
这次新征集的王有德史料,对于深化对党史人物王有德研究、讲好文山红色故事,必将进一步更好地发挥史料存史、资政、育人的社会功能和作用。
(文山州委党史研究室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