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云南省委党史研究室主办
昆明市念好“修管用”三字诀 扎实推进革命遗址保护利用工作
发布时间:2023-06-14 18:18 来源:云南党史网

近年来,昆明市委党史研究室立足主业主责,坚持念好“修管用”三字诀 ,通过开展普查、修缮保护、提升改造、建立健全管理机制、推进成果转化,成功抢救性修缮保护了一批革命遗址,打造了一批党史教育基地,使革命遗址的党史宣教功能得到充分发挥,扎实推进全市革命遗址保护利用工作。

坚持“管”字为基,精准掌握底数情况

摸清红色家底,对于开展革命遗址保护利工作至关重要。从2010年底开始,市委党史研究室组织全市党史部门开展了为期2年的的革命遗址普查工作,在2012年编辑出版了《昆明市革命遗址通览》,收录了全市166个革命遗址、69个其他遗址。近年来,市委党史研究室再次组织全市党史部门对全市革命遗址进行查缺补漏,新补报了革命旧址和纪念场馆名录32个。并联合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和旅游局、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市文物局开展全市革命历史纪念设施普查工作,指导全市党史部门及时将革命遗址信息录入至革命历史纪念设施大数据库,清晰掌握红色家底。省、市分别于2013年开始每年安排革命遗址和纪念设施保护利用补助专项资金,为充分发挥好专项补助资金的效益,市委党史研究室制定下发了《昆明市革命遗址保护项目专项资金管理使用办法》,详细规定了资金来源、资金使用范围、项目确定、资金安排、资金使用监督。大兴调研求实效,确保每年实现全市14个县(市)区常规调研全覆盖。在革命遗址修缮、提升改造项目实施前期摸清现状,研究项目建设可行性;中期督促项目实施进度和质量,确保按质按量按期完成;后期检验实施成果,进一步提出工作意见建议。立足主业主责,严格审核把好红色纪念场馆展陈内容、讲解内容的“政治关、史实关、文字关”。

坚持“修”字为先,及时开展抢救性保护

革命遗址是不可再生的红色文化资源,对革命遗址进行修缮保护,是一项抢救性工作。在掌握全市革命遗址底数并立碑、挂牌或设立标识的基础上,近年来,通过省、市、县区党史部门的积极争取和努力,全市14个县(市)区党史研究室积极申报省级、市级革命遗址保护项目,开展革命遗址修缮保护和改造提升工作,保护项目得到了及时维修,有的还在旧址维修基础上增加了遗址内涵,建成了纪念馆,在保护的同时极大地提高了革命遗址育人功能,成为了当地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的良好场所,到修缮完成的革命遗址、纪念馆参观学习、开展主题教育的党员干部、学生、普通群众等的人数都在逐年增加。秉持着“坚持分类规划、突出重点,注重统筹协调、多方联动,突出地方实际、量力而行”的基本思路,在充分征求各县(市)区意见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市委党史研究室制定了《昆明市2021年—2025年革命遗址保护规划》,列出全市近五年的革命遗址保护保护名录,形成项目库,分年度有侧重地立项实施保护,采用修缮、修复、设立保护标识等方式进行抢救保护和开发利用,加强各级中共党史教育基地的提升改造。

坚持“用”字为要,让革命遗址不断迸发活力

革命遗址作为开展党性教育、红色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在全市党史部门的不懈努力下不断迸发出了新的生机与活力。以石林县为例,近年来新建、维护和提升改造了中共石林历史展览馆、石林党史馆堡子分馆、云大附中在路南纪念馆、“一支人民的军队”纪念馆等党史展馆以及石林县圭山红色教育基地建设,助推了石林全域旅游健康发展,为全市红色教育、红色旅游作出了积极贡献。依托革命遗址,市委党史研究室与五华区、寻甸县党史部门联合拍摄《聂耳》《闻一多殉难处》《朱德旧居》《标语故事》短视频报省委党史研究室参与评选,其中《聂耳》《闻一多殉难处》分别获由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举办的“知史爱党、知史爱国”全国党史故事短视频展播活动党史人物类作品三等奖和红色地标类作品三等奖。为“红军长征过昆明”主题教育线路提供党史素材,为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拍摄《长征之歌》提供昆明市红军长征过昆明卡片素材。为助推全市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精心设计并印制了《昆明市党史学习教育红色活动场所宣传手册》,为市属机关基层党组织、各县(市)区党史学习教育现场学习提供详实指南。改版了“昆明党史”网站,增设了“红色场馆”等栏目,及时将革命遗址研究成果向社会公开,不断接到并耐心解答了广大群众关于红色场馆信息的来电咨询,有力地发挥了革命遗址开展党史的教育功能和作用。近年来,昆明市承办了全省革命遗址保护利用工作培训班现场教学,现场教学点先后设立在五华区、石林县、宜良县等地,通过到革命遗址、红色场馆参观学习,昆明市革命遗址保护利用工作得到了省委党史研究室、各州市党史部门同仁的充分肯定。

 

(昆明市委党史研究室  供稿)

中共云南省委党史研究室 版权所有 技术运维:云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