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云南省委党史研究室主办
传承红色基因 用活红色资源—保山市革命遗址保护利用工作显成效
发布时间:2023-06-14 18:15 来源:云南党史网

红色资源是革命文化的重要载体,不仅有重大的政治价值、突出的教育价值,也有重要的经济社会价值和永恒的文化价值。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作出战略部署,强调“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弘扬革命文化”“用好红色资源”。

保山地处祖国西南边陲,毗邻缅甸,是一个有着光荣革命传统的地方。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保山各族人民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为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创造了辉煌成就,涌现了一批杰出的党史人物,传承下大量可歌可泣的英勇故事,在保山大地上留下了弥足珍贵的革命遗址。为进一步保护好、用活这些革命遗址,讲好中国共产党人的故事,让伟大建党精神永放光芒,激励保山各族人民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团结奋斗,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保山中建功立业,中共保山市委党史研究室近年来持续强化红色革命遗址保护利用工作,成效显著。

摸清底数,积极申报。保山是滇西开展民主革命较早的地区之一,拥有丰富的革命遗址遗迹。2010年普查我市登记革命遗址71项,其中红色革命遗址21项、滇西抗战遗址50项,2020年补报红色革命遗址31项。2021年普查,我市登记革命遗址143项,包括红色革命遗址、滇西抗战遗址和烈士陵园。这些遗址记录着保山人民打败日本帝国主义、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建立新生政权、开启历史新纪元的光辉历程,是革命先辈留下的宝贵财富,也是重要的历史见证和独特的文化遗存,是激励一代又一代保山儿女不懈奋斗的精神力量。在摸清底数的基础上,我市分级分类加以保护,并积极申报,争取列入省级保护项目,经省委党史研究室审批,纳入省级保护的第一批革命遗址保山市有19项,其中有中共云南地方组织创始人李鑫故居、“边纵”领导人朱家壁故居、马克思主义著名哲学家艾思奇故居、滇西澜沧江以西唯一革命老区金鸡四一五武装起义旧址等革命遗址。

整合资源,全力保护。为了更好的保护革命遗址,达到“有址可寻、有物可看、有情可寄”的要求,我市整合革命遗址保护、文物保护、基层党组织党性教育基地等项目资金,群策群力、合力共建、齐心保护,保持建筑风貌、遗址原貌,按照经济工程、文化工程、政治工程的思路组织实施,完整真实直观地展现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先进事迹,努力把革命遗址保护项目建设成党史学习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党性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让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和青年学生在读“红色书籍”、游“红色圣地”、看“红色展览”、听“红色报告”中,缅怀革命先烈,牢记革命历史,增强爱国情感,弘扬民族精神,永葆先锋本色。2012年以来,在省委党史研究室的大力支持下,省级革命遗址保护资金投入保山市累计306万元,带动各方投资3000余万元,对14个项目实施有效保护。

加强管理,用活红色遗址。管理出质量,管理出效益。在项目建设中,我市严格遵守革命遗址项目资金管理等规定,不搞大拆大建、异地迁建,严把史实关、文字关、质量关,不编造故事、不歪曲历史,让正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在具体项目实施中主要抓好三个方面工作。一是认真开展项目可行性评估和申报。项目申报前,市委党史研究室及时与项目所在县(市、区)党史研究室到实地调研评估,对产权性质、乡镇建设意愿、县级配套建设等情况进行实地调研,充分保障项目可行性的前提下再向省室提交申请。二是全过程实施好项目建设的监督指导。项目实施过程中,市县两级党史研究室主要做好展陈大纲史料审核把关和监督工作,我室领导班子每季度均会到项目实施地开展工作调研,及时掌握建设进度,与县级分管领导对接,确保资金按时拨付施工方,实现预定项目绩效。三是严格开展项目验收评价。项目施工结束后,按照属地管理原则,由县级党史研究室组成项目验收组,专门对当年项目实施情况开展施工验收,听取乡镇汇报,实地查看建设效果,核对资金拨付台账,对比项目施工前、中、后效果,党员干部和群众参观学习登记册等情况,并形成项目建设报告提交市委党史研究室审核后报省室。

利用是最好的保护。保护项目的实施,使龙陵县李鑫故居、朱家壁故居、党史人物陈列室,隆阳区金鸡乡金鸡“四一五”武装起义遗址,昌宁县田园镇新城红色教育基地等得到了有效保护,充分展示了保山丰富的红色文化,成为了全市各级党组织开展“主题党日”活动、党史学习教育、党性教育的重要载体,成为了保山红色旅游经典线路的必游之地,成为青年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之地和附近居民休闲之地。初步统计,近年来全市党员干部群众、游客参观学习人数超过20万人次。

(保山市委党史研究室 供稿)

中共云南省委党史研究室 版权所有 云南网 制作及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