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中国
抗战史研究 >
史迪威公路与德宏的故事
发布时间:2023-11-20 10:46 来源:云南党史网

8月29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复信美国史迪威将军外孙约翰·伊斯特布鲁克,感谢伊斯特布鲁克在来信中分享史迪威将军及史迪威家族几代人同中国友好交往的故事,对史迪威将军从事的中美友好事业已传承至家族的第五代人表示欣慰,希望并相信史迪威家族将会继续为促进中美两国人民友好贡献力量。习近平主席在复信中说,史迪威将军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对中国解放和进步事业给予了积极支持,对中美人民友好作出了积极贡献。中国人民对此不会忘记。在认真学习复信内容的同时,我们更应该进一步了解史迪威对中国解放和进步事业给予的积极支持,对中美人民友好作出的积极贡献,特别是德宏州作为西南边疆战略要地,是滇缅公路与史迪威公路的重要节点,在滇缅抗战史中发挥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本文带领大家重温史迪威公路与德宏边陲小城发生的众所周知的历史故事。

修建史迪威公路(中印公路)

史迪威约瑟夫·史迪威,1883年出生于美国佛罗里达州,1904年从美国西点军校毕业,此后42年的戎马生涯中,他战功卓著,荣升为美国陆军四星上将,先后在中国任职达13年。曾任美国驻天津军官、美国驻北平使馆武官等职,其间5次来华,最后一次是二战期间。史迪威在华10多年中,经历了中国历史上几次重大事件,加上他能讲流利的中国话,了解中国官场和社会情况,被人誉为“中国通”。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史迪威出任同盟国中国战区参谋长,同时也是中缅印战区美国部队最高司令官。当时中国沿海城市均被日军占领,滇缅公路是中国与同盟国之间最后的陆上交通线,史迪威将军最主要的任务之一就是确保中国的战略物资生命线畅通。1942年,日军切断滇缅公路,为满足抗战需要,中美两国商议决定,除驼峰航线外,仍然需要从地面打通一条陆路通道。同年12月,中印公路开工,中方组织修建,美军技术配合,史迪威从美国调来了15000多名工人,开始机械化的修筑,中美工兵冒着枪林弹雨,军民齐心协力修建公路,在极其艰苦的修筑条件下,1945年1月,中印公路终于全线通车,既以掩护作战筑路,亦以筑路辅助攻缅,衔接滇缅路,打通我国际陆上供应线,以缩短物资输华之征途、减削空运之困难。从印度和云南分别出发的两支中国远征军,就是在中印公路上会师的,打破了日军对中国抗日战场的陆上国际封锁,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举世闻名的军事运输线,为中国持久抗战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物资供应,为中国抵抗住日本并将其赶出国门发挥重要的作用。为了永久纪念史迪威对中国抗战做出的杰出贡献,中印公路被命名为“史迪威公路”。

修路现场史迪威公路全长共计1730千米,其中印度利多(现译雷多)至畹町段长770千米,昆明至畹町段长960千米。起点在雷多,往东南经缅甸的班哨、欣贝延、德乃、勒瓦到达密支那,再分为南北两线。南线从密支那经八莫、南坎、木姐到云南德宏畹町,经芒市到龙陵。北线经过缅甸甘拜地,通过中国猴桥口岸、经腾冲至龙陵,两线最终都与滇缅公路相接。史迪威公路为中国抗日战场输送了5万多吨急需物资,是名副其实的“抗日生命线”,最令人惊奇的是向山顶攀爬的公路上有24个180度的拐弯叠加,堪称世界公路奇观,“24拐”也成了滇缅公路和史迪威公路上的一个重要标志,是许多司机的“鬼门关”,因此,当物资抵达中国境内后,这些卡车也不再返回,直接送给中国,前后共计2.6万辆。

畹町:史迪威公路(中印公路)中国段起点

畹町地处“滇缅公路”中国段的终点,同时也是“史迪威公路(中印公路)”的起点,成为通往中国、走向南亚的重要门户。1945年1月28日,国民政府行政院长宋子文主持史迪威公路(中印公路)通车典礼,美国将军索尔登、陈纳德和中印公路总工程师皮柯参加典礼。120辆新卡车分别由中美两国各120名驾驶员驾驶,首批从缅甸驶入光复后的畹町。2005年,为纪念滇缅公路开通67年和抗战60周年,德宏州在畹町九谷桥北侧修建了一座“畹町桥”碑和“滇缅、中印(史迪威)公路交汇点”纪念碑,石碾上镌刻着一首醒目的诗行:“万众筑血路,机工谱丹心,远征壮士行,铸就抗日功。”向人们述说着修建公路的不易和南洋机工支援抗战的丰功伟绩。抗战期间,滇缅公路成了国际反法西斯阵营援助中国战略物资的唯一陆上通道,畹町成了中美英三国盟军的大本营,物资的集散地,每天有成百上千辆军车从这里将物资运往内地,几十万中国远征军从这里出入国境。

史迪威码头位于云南省德宏州芒市遮放镇(贡米之乡)瑞丽江畔。史迪威公路全线通车以后,同盟国与中国之间恢复了陆上交通联系,作战物资得以通过公路运往中国内地。其中瑞丽江畔的史迪威码头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成为了史迪威公路、史迪威油道重要的交汇处和重要后勤供应渡口,为作战物资、油资得以通过史迪威公路运往中国内地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战争的渐渐远去,史迪威码头慢慢成为两岸民间渡口,码头上的船只、器械、油资慢慢衍变为秀美的农田,如今史迪威码头江水荡漾、竹茂林幽,四周流水潺潺,稻麦金黄、胶林遍野,风光十分秀丽迷人。今天的史迪威码头虽已看不见往日的痕迹,但史迪威将军的名字永远铭记在这片美丽的土地。

抗战胜利后,由于中国海陆各个通道恢复运转,“史迪威公路”就处于废弃状态。但中、缅、印之间沿此路进行的民间贸易从未间断。云南省社科院副研究员范玉金说“史迪威公路是中国走向南亚大市场最便捷、最具经济吸引力的陆路大通道之一。接下来,在建设和提升史迪威公路的同时,可以推动这条公路不断延伸,构建一条更加开放、更具活力的陆路通道”。《云南省铁路“十四五”发展规划》将中缅印铁路建设纳入规划项目,起于昆明,向西经楚雄、大理、保山、德宏至猴桥口岸,出境后经缅甸可连通印度,设计标准为140-200公里/小时,标志着新的“史迪威公路”即将重启。

参考:新华社网、《德宏历史资料抗日战争卷》《畹町市志》《滇缅抗战纪实》

中共云南省委党史研究室 版权所有  云南网 制作及维护
中共云南省委党史研究室 版权所有
云南网 制作及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