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中国
纪念活动 >
赵祚传:为主义而奋斗 为民众而牺牲
发布时间:2023-11-20 10:28 来源:云南党史网

一百年前,小小的红船上,一群年轻人正挥动着如椽巨笔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稠忆往昔,无数共产党人本着“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初心与赤诚,前仆后继,不屈不挠地向旧世界宣战。“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今天我们正生活在前辈浴血奋战而来的“新天”之下,站在“今天”回忆“昨天”,我们在体会今天幸福生活来之不易的同时,也愈发深刻地感受到革命先烈的忠贞信仰。

“青年的泪,应该洒在祖国的边疆,青年的血,应该流在革命的路畔。”在云南大姚,有一位云南人民心中永远共仰的先烈——赵祚传。当时,很多年轻人还在为人生之路迷茫,还在父母的庇佑下学习生活,赵祚传已经义无反顾地投身于救国救民的革命事业中,26岁就为了共产主义信仰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少年时期就树立的革命理想

赵祚传(1903年—1929年),1903年出生在云南大姚县七街仓西村,是中共云南地下党早期革命领导人之一,历任云南省特委委员、省特委书记、省临委委员。赵祚传从小萌生救国之心,少年时代忧国忧民,青年时代寻求救国之路,并踏上了誓死报效国家的革命之路。

赵祚传从小勤学上进,立志报效国家和人民,救国家和人民于危难中,15岁时考入云南省立第一中学,也就是现在的昆一中。“五四运动”爆发后,赵祚传参加了青年进步团体云南青年努力会,上街抗议游行。1919年6月,云南省立第一中学学生自治会首创了进步刊物《滇潮》月刊,赵祚传不仅参加《滇潮》的编辑、组稿工作,而且还组织大姚在昆学生集体学习讨论。1922年,19岁的赵祚传组建了“大姚旅省学生励志会”,创办《大姚学生》会刊,并将得到的资助经费用于购买《新青年》等进步书刊,积极学习和宣传革命理论。

1924年,赵祚传考入上海同德医科大学,受到革命思潮的影响,他放弃了求学的机会回到昆明,与省立一中同班同学李国柱一起开展革命活动,发动组织了云南进步青年组织——“云南青年努力会”。1925年5月“五卅惨案”的消息传到昆明后,青年努力会在李国柱、赵祚传等领导下,分别到昆明各大中学校组织学生运动,并于7月1日召开群众大会,成立“云南学生沪潮后援会”,发表《云南学生沪潮后援会宣言》,号召各界群众举行游行示威活动,组织募捐以支援上海工人的斗争。为更广泛地发动群众,赵祚传专门编写了一首《伤心歌》印成传单大量散发,用通俗易懂、简朴好记的诗歌形式,揭露英、日帝国主义屠杀中国人民的罪行,激励人民投入反帝爱国斗争中。《伤心歌》在青年学生、工人和农民中广泛流传,青年努力会的斗争,也得到了各界人民的积极响应。7月5日,昆明各界人士召开大会,成立援助沪案联合会,并发表宣言:报界不登日、英广告,商人不经营日、英商品,全省不用日、英货物。云南人民声援上海“五卅运动”的斗争,是继响应“五四运动”之后又一次大规模的群众斗争,它促进了云南各族人民的进一步觉醒,也使一批先进分子经受了锻炼和考验。

1925年9月,赵祚传离昆返沪,考入上海大学,期间他参加了云南革新社(后改为“新滇社”)。1926年夏,赵祚传响应“新滇社”号召,到广州大沙头云南政治训练班学习,作为一名学员,赵祚传学习非常认真刻苦,在政治训练班学习期间接受到了周恩来、恽代英等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培养和教导,无产阶级革命思想迅速成熟,1926年赵祚传经王德三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经过了漫长、痛苦的追寻,赵祚传终于找到了救国的真理。一个个体,一个政党,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要有了精神之源,就有了奋斗之基、力量之源。

冲破艰难险阻追寻真理光明

1927年初,为了加强云南革命领导力量,王德三、毕昌杰和赵祚传等10多名学员从广州大沙头云南政治训练班回到云南,在中共云南特支的基础上,建立了中共云南特别委员会,王德三任书记,赵祚传为委员(负责组织工作)。省特委成立后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发展、壮大党团组织。作为党的组织工作负责人,赵祚传深入工厂、学校、农村,建立党的基层组织,积极发展成员,足迹遍布滇南、滇西14个县。赵祚传等人以高度的革命热情,不畏艰难地推动党组织发展壮大工作,云南基层党组织在短期内得到较大发展,到1927年底,党团组织在原来几十人的基础上发展到了198人,在昆明、蒙自、嵩明、安宁等地建立了20多个党支部。在他们的带动下,云南的青年学生运动和工农群众运动掀起了前所未有的新高潮。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国民党反动派开始大肆抓捕屠杀共产党人。1927年5月7日,赵祚传被反动政府逮捕,关押于五华山看守所,赵祚传不屈不挠和反动派展开坚决斗争,他说:“我们为革命而活,要尽可能地不暴露给敌人,争取做敌人铁蹄下的自由人,在任何情况下都为党工作。但是,我们如果被敌人包围了,被捕了,就要临难不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人生是准备来牺牲的,虽置诸法场又何足惜”。6月14日,经省临委多方营救,释放了赵祚传等9名共产党员。7月10日,赵祚传第二次被捕,随即被释放。赵祚传体质单弱,自参加革命工作以来,经常抱病坚持工作,他说:“我的病是重的,可是国家的病更重,时间不等人,救国家重要啊。”正是像赵祚传这样一批具有崇高信仰和革命精神的共产党员,不顾个人安危,让救国救亡的真理之花开遍云南大地,极大地激发了云南各族人民的革命热情,形成了一股任何力量也无法阻挡的革命浪潮。

“八七”会议后,中共云南地方组织工作的重点转移到了农村。赵祚传根据中央精神深入社会调查研究,把党的理论、方针、政策同农村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创造性地编写了《农民四字经》,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真实地反映了贫苦农民的心声和要求,指出了农民解放的希望之路。赵祚传创作的《农民四字经》和王德三创作的《苗夷三字经》以内容上的革命性、形式上的传统性、语言文字和韵律上的通俗性,成为“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消灭敌人的有力武器”,在云南各民族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为主义为民众不惜抛头颅洒热血

100多年来,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不惧艰险、勇往直前、敢于斗争,为了理想和信仰不惜牺牲个人幸福甚至付出生命代价,表现出了无产阶级最坚决、最彻底、毫不妥协的斗争精神。在一次次血与火的斗争中,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付出了巨大牺牲,取得了彪炳千秋的伟大历史成就。

1928年3月20日,中共党员赵琴仙(女)、陈祖武及农运骨干罗彩被杀害于昆明地台寺,这是国民党反动派在云南第一次公开屠杀共产党人。在白色恐怖笼罩下,赵祚传仍坚持领导工作。1928年初,省临委书记王德三赴莫斯科参加党的第六次代表大会,省临委于4月召开扩大会议,决定由赵祚传、吴少默、吴澄3人临时组成中共云南省特别委员会(省特委),赵祚传为书记行使中共云南省临委职权领导全省革命斗争。赵祚传任省临委、特委书记期间,党的活动经费异常困难,以致影响工作的开展,赵祚传毫不犹豫三次变卖家产,甚至将妻子陪嫁的金首饰变卖,将全部款项交给党组织作为活动经费。

1928年6月中旬,为筹措党的活动经费,赵祚传踏上了滇西的红土地,一方面调查了解由昆明转移到农村的同志开展土地革命、武装斗争等情况,一方面准备回大姚家中变卖田产筹集党组织活动经费。1928年9月27日赵祚传在大姚不幸第三次被捕,在狱中,赵祚传和敌人进行了不屈的斗争,封官许愿,威胁利诱,严刑拷打,都未能动摇他坚定的革命意志,他将生死置之度外,以诗明志:

镣锁锒铛进县城,狱里无处不冤声。

茹尽人间无限苦,但期革命早日成。

赵祚传英勇就义前夕,挥笔给父母、兄妹、岳父母、妻子和儿子写下了五封遗书,他劝慰家人:“不必为我悲伤,世界上如我这样牺牲的人不知有多少,我为主义而牺牲,为民众而牺牲……我心很坦荡安然”。五封遗书,气吞山河,表达了赵祚传视死如归的革命豪情。1929年3月29日,赵祚传被秘密枪杀在大姚县城北门外,牺牲时年仅26岁。

赵祚传的一生,可以用“以笔为矛,奋斗终生”来简要概括。纵览他的人生轨迹,对共产主义忠贞不渝,无私奉献的伟大革命精神始终熠熠闪光。

2011年6月,赵祚传烈士陵园被中共楚雄州委命名为全州党史党性教育基地,是云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建设一个教育基地,树立一面旗帜,矗立一座丰碑,点亮一盏明灯,传承一种信念”,如今,赵祚传烈士陵园已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逢节假日,乡亲们和当地学校的团员、少先队员都要到墓地敬献花圈,表达对革命先辈的敬意。

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百年来的接续奋斗史是一部有志青年追求进步的历史,青年在其中成为了先进思想的传播者、社会理想的求索者、家国使命的担当者、民族大义的传承者。“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我们追思赵祚传烈士的生平,以激励当下青年,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人民的幸福,是当代中国青年必须和必将承担的重任。

(作者起玉娟系中共大姚县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

中共云南省委党史研究室 版权所有  云南网 制作及维护
中共云南省委党史研究室 版权所有
云南网 制作及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