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解决干部精神懈怠、得过且过、庸懒散混等突出问题,大力营造奋勇争先、争创一流浓厚干事氛围,今年以来,云南省委党史研究室以严肃整治“躺平式”干部为抓手,加大反面典型案例曝光力度,有效激发干部危机意识、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实现作风大转变、效能大提升,不断开创云南党史工作新局面。
科学量化评定标准,区分认定干部类型。聚焦云南党史工作“征、研、编、宣、资”等领域,围绕“不愿担当、不敢担当、不善担当”3个方面9种“躺平式”情形,针对干部“政治、学习、专业、调研、创新、执行”6种能力素质,结合党史工作实际,明确“思想保守、精神懈怠、投机取巧、不敢担难担责担重、缺乏创新、能力平庸”等12种具体量化情形,科学区分“躺平式”和“实干型”两种干部类型。通过查工作作风、查精神状态、查工作实绩、查群众公认,稳步推进全面调研、摸底排查、群众推选、单位评议、组织评定5个步骤,精准认定“躺平式”干部。
精准施策对症下药,全程跟踪监督管理。根据“躺平”的具体情形、程度及原因,制定“学习教育、培训提升、监督管理”帮带措施,采取谈心谈话、结对帮扶、正向激励等方式进行为期3个月的转化帮带。建立“躺平式”干部转化跟踪管理档案,对干部实时表现动态跟踪管理,对转化好的,及时挂账销号;对转化不好的,年度考核评定不得评为优秀和称职等次,并与年度个人绩效挂钩;对不接受转化,屡教不改的,进行岗位调整并严肃给予纪律处分。
以案为鉴深化成果,确保标本兼治、常治长效。针对性质严重、影响恶劣、群众反映强烈的“躺平式”干部,进行反面典型案例通报曝光,通过“曝光一批、警示一片”达到以案为鉴、引以为戒的威慑目的,对全室党员干部敲响警钟。建立长效机制,制定干部职工“八小时以外”教育监督管理办法,构筑“组织、社会、家庭”联动监督管理体系;以支部“三会一课”、主题党日、谈心谈话等形式加强日常教育管理;实施干部能力提升工程,对干部6种能力进行全面提升,着力解决干部业务不精、本领不强、能力不足、效率不高等问题,激发干部干事创业动力,帮助“躺平式”干部“站起来”“跑起来”;建立关爱激励机制,严格落实能上能下制度,深入实施“创先争优”绩效考评,优化晋升激励和容错纠错机制,加大年轻干部使用力度,打破选人用人“论资排辈”“平衡照顾”现象,推动形成能者上、庸者下、劣者汰的鲜明导向,营造奋勇争先、争创一流干事创业氛围,不断开创云南党史工作新局面。
(供稿:万莹 审核:朱大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