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5月,陈毅、粟裕率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在山东省蒙阴县东南孟良崮地区,仅用三天时间一举歼灭国民党军队王牌之师——整编74师,击毙师长张灵甫,歼敌3.2万人。战役胜利后,陈毅诗兴大发,挥毫写下“孟良崮上鬼神号,七十四师无地逃。信号飞飞星乱眼, 照明处处火如潮。刀丛扑去争山顶,血雨飘来湿战袍。喜见贼师精锐尽,我军个个是英豪。”孟良崮战役作为解放战争中战略转折的重大战役,为实现战略反攻奠定了坚实基础,其地位和意义重大。
一、粉碎了国民党对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抗日战争胜利后,全国人民企盼和平,中国共产党积极争取通过和平道路建设一个新中国,但国民党蒋介石却坚持独裁和内战,在完成战争准备后,撕毁停战协议,1946年6 月以进攻中原解放区为起点,挑起全面内战。经过8个月作战,国民党军虽然占领了100多座城市和主要交通线,但被解放军歼灭有生力量71万余人,其战线太长、兵力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从1947年3月起,蒋介石不得不放弃全面进攻,调整为以陕北、山东为重点,实行被称为“双矛攻势”的重点进攻,在其余各战场则转为守势。被誉为蒋介石“王牌悍将”的张灵甫和他的整编74师成为内战急先锋,是解放军在战场上的强劲对手。
(一)运筹帷幄
山东解放区驻扎着解放军在关内的主力——华东野战军(约27万人)。急于寻找解放军主力决战的国民党军对重点进攻山东解放区寄予很大期望,在徐州专门设立陆军总部徐州指挥部,陆军总司令顾祝同亲自坐镇指挥;从华东、中原调集24个整编师,60个旅,约45万人,并以其精锐主力整编第11师、第74师和第5军为骨干,编成3个机动兵团,担负主要攻击任务,企图与华东野战军主力决战于鲁中或迫使其北渡黄河。
为避免在进攻中被我军各个歼灭,国民党军采取“加强纵深,密集靠拢,稳扎稳打,逐步推进”的方针,给华东野战军歼敌造成了相当大的困难。为调动敌人、创造歼敌战机,华东野战军采用“耍龙灯”等办法,先后5次制订歼敌计划, 但除在泰安歼灭了国民党第72师主力外,其余均未能实现。5月,中央军委和毛泽东发出一封至关重要的指示电文,强调要“聚精会神选择比较好打之一路,不失时机发起歼击”。
1947年5月10日,国民党军南线兵团74师与第25师等作为主攻,渡过汶河,13日攻占马山、迈逼山、大箭,距离坦埠已不到6公里。不料当天夜里,附近垛庄等地的道路被华野6纵经一夜急行军突然占领,一刀切断了74师与周边部队的联系,截断了74师后退的必经之路。鉴于国民党军45万大军就在周边100多公里的范围之内,张灵甫面对突然出现的险情,没有选择从左右两翼与大部队会合,而是“将计就计”,直接将74师拉上孟良崮,以74师当“钓饵”,将华野全部引诱到自己身边,采用“攻其必救”战法,意图与外围增援部队里应外合,中心开花 ,夹击华东野战军, 一举改变华东战局。蒋介石急忙携白崇禧、陈诚等国民党大员到徐州策划、督战,命令张灵甫坚守阵地,并严令孟良崮周围的10个整编师,尽力合围。
在毛泽东的指示下,陈毅、粟裕密切注视着战局的变化。面对张灵甫主动把74师拉上孟良崮这一战势,摆在华野面前的局面是,要么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吞掉74师,要么被74师拖住,被外围国民党军当“饺子”吃掉,此外别无选择。
(二)出奇制胜
面对张灵甫在孟良崮布下的“中心开花”战术,陈毅、粟裕指挥若定,一发现与大部队齐头并进的国民党整编74师突然以利刃直插的方式上了孟良崮,决定采取“猛虎掏心”战法,攻其必不救,集中主力部队一举歼灭猖狂冒进的74师。粟裕雷厉风行,毫不迟疑,立即命令1纵、4纵、6纵、8纵、9纵负责包围歼灭74师,1纵、8纵从74师左右两翼穿插,配合6纵切断74师后路,将其包围;4纵、9纵从正面阻击74师;2纵、3纵、7纵、10纵负责阻击增援74师的国民党军,3纵阻击敌第11师,7纵阻击敌7军、48师,10纵阻击敌第5军,2纵确保8纵左翼安全并配合7纵作战;另外地方部队配合主力作战并破坏敌军交通线。陈、粟的战略目的就是要“于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消灭74师这支最精锐的“王牌”军,狠狠打击国民党军的士气。陈毅、粟裕下令:打援部队要不惜一切代价,坚决拦住援军;围歼部队要猛下铁拳,速战速决———这两条铁则,绝对不能马虎。
(三)浴血奋战
1947年5月13日,陈毅、粟裕集中5个纵队,对74师发起猛攻,孟良崮战役正式打响。经过14日、15日两天的激战,74师被分割包围于孟良崮山区,但张灵甫的主力尚在主峰顽守,战斗仍进行得异常惨烈。此时,华东野战军各纵队的伤亡也相当大,并且弹药补充也出现了困难,加之蒋介石调动10个整编师的兵力企图对华东野战军实施反包围,且多数距离孟良崮较近,情况十分危急。亲处前线指挥的首长自然清楚当前形势下军心稳定的重要性。随即陈毅、粟裕紧急开展战前动员,极大鼓舞各级指战员的作战意志,华东野战军将士士气高昂,战斗意志坚决,为彻底消灭整编74师,取得孟良崮战役的胜利打下了坚实基础。
15日,华东野战军5个纵队从几个方向向74师盘踞的山头发起攻击,各级指挥员靠前指挥,各部队在强大炮火掩护下组织波浪式的连续攻击,像潮水一般涌向敌人阵地。敌人竭力顽抗,每一个阵地都反复争夺、几易其手,经过数次乃至十几次冲锋和反冲锋。华东野战军发扬英勇顽强的战斗作风,与敌人展开肉搏,短兵相接,战斗激烈程度为解放战争以来所罕见。战士们不怕牺牲,灵活机动、主动协同,哪里有敌人就向哪里打,不间断地向敌人发起猛攻。
激战至16日,华东野战军5个纵队会师于孟良崮、芦山山顶,战斗基本结束。在清查上报毙伤俘敌数字时,发现各纵队所报歼敌数与74师编制数相差较大。经过仔细搜索,发现约有7000余残敌隐藏在孟良崮、雕窝之间的山谷中。战至17时, 战斗才全部结束。至此,孟良崮战役大获全胜,国民党“王牌军”整编74师全军覆灭,师长张灵甫被击毙。
孟良崮战役是我军在敌我力量对比处于劣势的条件下,集中数倍于敌的优势兵力取得的胜利,创造了我军在敌重兵集团密集并进的情况下,从其战线中央割歼进攻主力的范例。此役的胜利,不仅在心理上极大地震撼了国民党军队,也打乱了国民党军在山东的重点进攻。40天后,国民党军重新发起的攻势已没有了初期的强劲势头,加之我军纷纷向内线出击,寻求决战的时机丧失。到7月中旬,国民党军在态势上已处于不利之势,从而结束了对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二、迎来解放战争战略反攻的转折点
孟良崮战役中整编74师这一“王牌”军被摧毁,沉重打击了国民党的嚣张气焰,鼓舞了解放军的士气,使我军由弱转强,使全国的军事、政治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是解放战争中我军由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的重要转折点,为刘邓大军挺进中原奠定了基础。
(一)战争态势的转折点
全面内战爆发以来,国民党军队侵占山东解放区大片地区,尤其是山东解放区首府临沂的丢失,以及山东境内主要交通线和重要城镇被国民党军队控制,迫使共产党的生存区域逐渐向山东东北部压缩。加之内线作战,解放区很多地方的生产受到破坏,解放军的人力和物力补充也遇到了很多困难。尽管山东解放区政府大力推广土地改革,构建起一个较为完整的生产和供应体系,但是,巨大的战争消耗让解放区内的负担能力达到了极限。应该说,山东战场态势复杂,在解放区腹地进行的战争进入了万分残酷的状态。孟良崮战役发起时,华东野战军实际处于不得不战的战略被动之中,国民党军队在重点进攻中寻求与解放军主力作战的战略目的已经初达到,可战争的最终结果却未能如国民党所愿。华东野战军首长在战略守势的不利形势下,以“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的惊人胆略和高超指挥艺术,在敌军重兵集团中寻求战机,全歼国民党军精锐主力整编74师,名震中外。中共中央发来贺电:“陈、粟、谭请转全体指战员:庆祝你们歼灭进犯军七十四师的伟大胜利。”
以孟良崮战役为标志,整个战争态势发生重大变化,是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变为战略进攻的重要转折点,国民党军在美援不继、统治集团内部矛盾四起、国内经济逼人的形势下,由进攻转变为防御,之后又在解放军的打击下损失严重,无奈地转变为固守要点,进入被动挨打阶段。
(二)国民党军士气的拐点
1947年3月,国民党改全面进攻为向华东等地的重点进攻。这一时期可视为以国民党军队为主动的相持阶段,总体上形成了互有进退的战略平衡。当时中原地区解放军主力——陈毅、粟裕的华东野战军总兵力在20余万人,战略目的仍然是在运动中消灭敌人有生力量。国民党在华东战场投入45万精锐部队,意在同解放军主力决战后取得战略上的主动,战略尖刀则是国民党军队主力中的主力、王牌中的王牌、精锐中的精锐——张灵甫的整编74 师。74师有3万余人,兵员充足,相当于一个主力军,属于机械化的美式重装部队,战斗力十分强悍。战役之初,它处在“品”字形的头部,无论在战略上还是军力上都是一支无法取代的尖刀和锋刃部队,成为战略核心。
孟良崮战役打响后,华东野战军在敌军重兵集团中寻求战机,全歼74师3.2万人。孟良崮战役大败后,蒋介石痛心疾首地说:“孟良崮的失败是我军剿匪以来最痛心最可惋惜的一件事。必须等到我们全军一番起死回生的改造后,乃能作进一步的打算。”并为此痛定思痛,不惜暂缓攻势,专门汲取74师失败的经验教训,抽调国民党军队前线将领进行有针对性的整顿训练。孟良崮战役的重大失利,表明国民党在华东战场大势已去,败局已定,中原战场自此转入战略退缩。孟良崮战役彻底扭转了华东战局,成为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原战场的转折点。
三、“御林军”何以覆灭
(一)国民党的派系之争
张灵甫率部在孟良崮顽抗将近3天(实现了战前预想),援军最多一天的里程,却三天也没能到位。最为敷衍的是第83师师长李天霞,按计划是以一个旅确保74师右翼安全,他却仅派了一个连,冒充旅部的番号,在右翼边上鸭子“划水”。起因是在争夺74师师长这个显耀职位时,他被张灵甫挤了下去。战后检讨时,总指挥汤恩伯被撤职,合围不力的黄百韬被撤职留任,李天霞被送交军事法庭审判。国民党将领的派系斗争,暗地里形成的貌合神离、勾心斗角的恶习,成为74师被歼灭的重要原因。
(二)张灵甫的骄横跋扈
整编74师是蒋介石嫡系中的精锐之师,号称国民党军“五大主力”之一,被誉为“荣誉军”“御林军”。师长张灵甫自恃作战有功,一向骄横跋扈。1947年4、5月间,张灵甫率部攻占临沂之后,立刻向蒋介石报功。一时间,“临沂大捷”的号外在南京满天飞,“鲁境国军势如破竹”“七十四师勇冠三军”的大幅标语糊满南京城墙。张灵甫傲然站立在临沂高大的城墙上,对部下发话:“活捉陈毅、粟裕,指日可待!”张灵甫的骄横形象,是其短短数年间从团长迅速升到旅长、师长,直至中将军长的惯常姿态。张灵甫冒险登上孟良崮,想为国民党军再创造一个大奇迹,但他错误地估量了华东野战军的心理表现,骄傲而轻敌,最终“常胜军”覆灭及“常胜将军”兵败身死。
(三)国民党军士气受到重挫
整编74师全副美式装备,军队中连排以上军官大多由军校生充任,而且经常充当警备首都的任务,故有“御林军”之称,国民党内部盛传“有74师,就有国民党”。国民党徐州绥靖公署副主任李延年吹嘘:“有十个74师就能统一全中国。”可见,74师在国民党军队中的影响不言而喻。74师兵败孟良崮之后,蒋介石进攻山东最锋利的刀锋被折断,“鲁中决战”计划宣告破产,国民党军士气受到严重影响。孟良崮战役成为三大战役的预演。一年后,中国人民解放军发动三大战役,最终渡过长江,推翻了蒋介石的反动统治。
:作者:解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