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每一个丽江人来说,1996年2月3日,是无法忘记的一天。当天19点14分,丽江发生了7.0级大地震。灾难发生后,丽江各族人民自强不息、奋勇拼搏,迅速重建家园,抓住对外开放机遇,推动经济社会快速恢复并实现大发展,一个崭新而耀眼的丽江屹立在滇西北大地上。
回忆过去,历历在目。那天傍晚,突然地动山摇,一声巨响划破了丽江平静的日常,响彻在上空。顷刻之间房倒屋塌,尘土飞扬,天昏地暗,地面建筑夷为平地。是地震,强烈地震的中心就在这个人口稠密的丽江坝子。和士强是丽江黄山乡中济行政村中海自然村的村长,他至今都还清晰记得当时的情形:地震中全家被埋在屋檐瓦砾之中,他奋力爬了出来,强烈的余震使他站立不稳,眼前瓦片横飞、墙倒屋塌,哭喊声和求救声交织,和着空气中浓浓的尘土味,恍若身处世界末日。经历过20世纪50年代初地震的和士强马上意识到,这不是一般的地震,是大地震。这场地震造成309人死亡,17057人受伤,35.8万多间房屋倒塌,让20余万人有家难回。
地震发生后,党中央、国务院迅速向地震灾区发出慰问电,并派出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吴邦国为团长的中央慰问团,于第二天下午赶到震区了解灾情看望群众,指导抗震救灾工作。当慰问团走进丽江金山乡开元村,一片废墟就在眼前,村里一位白族大妈坐在一堆抢救出来的衣物旁哭泣。吴邦国副总理走上前去,亲切问道:“伤了人没有?粮食抢救出来没有?”时任丽江县委书记解毅将吴副总理的话用白族语翻译给她听,大妈顿时感动得泣不成声,好一会儿才连连说:“感谢党中央、感谢吴副总理!”
灾情就是命令,时间就是生命。云南省委、省政府迅速部署,各方团结奋战,从2月3日发生地震到2月18日,用15天时间,把灾区群众的生活安排妥当,让大家有棚住、有饭吃、有衣穿、有药医。2月18日当天是大年三十,丽江灾区各族群众吃上了年饭,度过了受灾后第一个春节。由于这次地震震级大、烈度高,破坏范围广,损失惨重,重建家园的任务十分艰巨。应急抢险工作完成以后,省委提出要认真贯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生产自救、国家支持、重建家园”的方针,实行恢复重建与扶贫攻坚结合,与发展民族地区经济包括发展旅游业结合,与精神文明建设结合。重点推动民房统建、基础设施的恢复配套、教育卫生的恢复、工业企业恢复发展、丽江古城的恢复。省政府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对恢复重建工作的重要要求,研究制定了《丽江地震灾区恢复重建规划方案》。
苦战三年,重建一个新丽江。按照省委、省政府提出的“积极苦干三年,完成恢复重建家园任务”要求,丽江各族人民克服重重困难投入到重建与发展中。房子没了,就先把房子建好,就地规划重建试点村,实施“四点一村”工程,制定出有一定标准和档次的4个易地统建点和白沙乡玉龙村建设工程规划。在这5个村民居恢复重建的典型、村(社)规划建设的典范和小康民居建设的典型带动下,受灾群众很快住上了新房,民居恢复重建顺利完成。通过统一规划、重建、管理,水、电、路等各项基础设施也稳步推进,生产生活逐渐恢复。
丽江古城是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罕见的保存完好的少数民族古城。“2·3”大地震之前,丽江古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准备工作刚刚迈出第一步。地震发生后,丽江按照国务院、云南省政府关于古城恢复重建要“修旧如旧,恢复原貌”的指示精神,拆除古城内近600米长东大街两侧的钢混建筑,恢复重建体现古城传统民居风格的建筑,再现了家家流水、户户垂柳的古朴景观。1997年12月4日,丽江古城正式被批准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清单名录。在重建工作中,丽江把旅游业发展相结合,之后,丽江迎来了第一个海外旅游团队,1996年4月初,旅游景点全部开放,国内外游客数量迅速增长。
“2·3”大地震给丽江带来了惨痛的损失,但并没有摧毁各族人民的坚强意志,多年艰苦奋斗之后,古城如故、新城更新。一栋栋新房在广袤的丽江坝子上落成,古城中心四方街灯火闪烁,纳西古乐和清泉流韵声交相唱和。在这曲涅槃重生的壮歌中,解放思想,加快开放,攻坚克难,促成了丽江大发展。也正是在这样自强不息的姿态和奋斗中,云南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向前推进,三迤大地焕发出新的光彩。
(作者:木易 单位:中共云南省委党史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