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云南省委党史研究室主办
云南第一位少数民族共产党员张伯简
发布时间:2022-07-13 11:54 来源:云南党史网

张伯简(1898—1926),字稚青,小名庚喜,别名红鸿、洪鸿,白族,云南省剑川县金华镇桥头街人,云南第一位少数民族共产党员,中国共产党早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宣传家、革命家。

张伯简的父亲张鹤裳先生是清末的秀才,为人耿直,曾多年在剑川高等小学堂任教。在严父督导下张伯简在该校读完小学,铸就了勤奋、顽强的性格。小学毕业后,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设在大理的云南省立第二中学,他学习勤奋,成绩突出,尤以作文和书法见长。1918年底,张伯简自省立第二中学毕业后远赴广州,在驻粤滇军的一所医院里做军需工作。1919年12 月,受五四运动和新思想、新文化的影响,张伯简深感“将来中国尚多有事, 锻炼自身亦有受用”,为了寻求革命的道路,以“理财本非所能”为由,辞去了滇军中的军需职务,离开广州,远渡重洋,赴法勤工俭学。

1921年2月,巴黎“二·二八”运动前后,为了团结勤工俭学学生,推动勤工俭学运动发展,张伯简与赵世炎、李立三、刘伯坚等提出了“互助、劳动、改革社会”的口号,成立了劳动学会,接着成立了勤工俭学学会。他以“留法工人张伯简”的署名,发表了《勤工俭学变迁略史》一文,文章开头写道:“勤工俭学是应世界潮流而产生,为中国数千年文化运动荡激而成,是一种最光明显著的社会运动。”目的“在促成智识阶级的猛省,与劳动阶级的觉悟,也就是改革中国黑暗地狱之初步。”旗帜鲜明地表明了他对勤工俭学运动的认识,成为勤工俭学学会的中坚分子。

1921年下半年,张伯简因病到德国和奥地利参观疗休。他提到此次出游“所费不多,然知识上算是得无数底教训”。1921年冬,他转赴德国柏林继续勤工俭学,在那里他加入了共产党。1922年春,周恩来、张申府和刘清扬由法国迁居德国柏林。他们与已在德国的中共党员张伯简会合,组成了中共旅德小组。此时,张伯简积极参加德国少年共产党与少年国际的活动。1922年6月3日,他参加了德国全国少年共产党大会并发表演讲,报告了中国少年对于共产革命运动所作的努力的近况。期间,张伯简还参与了由赵世炎、周恩来等发起组织成立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的活动。1922年6月“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在巴黎正式成立, 张伯简被选为组织委员。

在共同的革命斗争中,张伯简与赵世炎、周恩来等建立了深厚的友谊。赵世炎称赞他有坚定的革命信仰,力荐他与谢寿康到苏联出席共产国际四大。1922年10月,张伯简前往苏联参加共产国际第四次代表大会,成为第一个从欧洲到苏联去的旅欧党组织成员,会后留在苏联莫斯科东方劳动大学学习。

1924年,张伯简回到祖国。这个年轻的少数民族青年,已经成长为一个具有坚定革命信念的职业革命家。受党的指派,他先在上海和京汉铁路从事革命活动。应瞿秋白的邀请,在上海大学任政治经济学教授。1924年9月,团中央局决定张伯简任江浙皖区委候补委员。以后,张伯简又在中央宣传部工作,负责《向导》等党刊的送稿、印刷和发行工作。1924年11月担任党中央出版部书记,受党派遣参加“国民通讯社”的领导工作,并参加团中央局下的编辑部,负责编辑《中国青年》和供给《团刊》《平民之友》稿件。

1925年1月,党、团中央在上海分别召开中共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和青年团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党的四大召开,张伯简受党的委托,负责租赁、布置会场和文书保卫等事务工作。团的三大,他和陈独秀、张太雷被指定为“特请列席人”,并被选为共青团中央候补委员,代理团中央工农部主任。

1925年,张伯简参加上海中央机关和地委工作人员组成的公共支部的领导工作。“五卅”运动爆发后,他直接参加了当时斗争最激烈的沪西小沙渡纱厂工人的战斗行列。党派瞿秋白同志主编《热血日报》,张伯简负责筹办工作,张伯简以他杰出的胆略和忘我的献身精神,完成了党交给的任务。

这一时期,张伯简编译了《各时代社会经济结构原素表》,先由党的出版发行机构上海书店套色石印发行,后由党的北方人民出版社列为首批出版的书籍秘密出版。1930年后又以“晓旭”的署名,用铅字单色重印出版。此表被国民党以“宣传共产鼓吹阶级斗争”的罪名,列为“通令各省宣传部邮检查扣”的禁书。接着,张伯简又编纂了《社会进化简史》一书,先在上海《民国日报》的副刊《觉悟》上分九期连载,1925年在上海、广州印刷出版单行本。这是我国最早用历史唯物主义原理阐述社会发展史的理论著作之一,在我党早期宣传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中起过重要作用。广州第六届农民运动讲习所将该书被列为“授课以外之理论”的读物之一。毛泽东评价这本书是一本人民需要的书、革命需要的书。在张伯简去世17年后的1943年12月20日,毛泽东还写信给秘书胡乔木,要他收集张伯简的《社会进化简史》给他。

1925年秋张伯简奉调广州,担任中共广东区执行委员会委员、军委书记,兼任黄埔军校教官。省港大罢工期间担任中央罢工委员会书记,同时还负责指导中华全国总工会省港罢工委员会机关报《工人之路》的编辑出版工作。毛泽东担任所长的第六届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聘请张伯简为教员。

1926年8月中旬,正当张伯简与张太雷、邓中夏、苏兆征等同志一起领导震惊中外的省港大罢工时,因积劳成疾,肺病复发,病逝于广州,年仅28岁。他在上海从事工运时结为终身伴侣的纱厂工人、共产党员薛映华及遗子张伯华也在后来动乱年月中和亲人失去联系,至今不知下落。

张伯简去世19年后的1945年4月1日,周恩来亲自为张伯简烈士填写了“广西内战时期牺牲干部登记表”。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为张伯简烈士家属颁发了由毛泽东主席签发的“革命牺牲工作人员家属光荣纪念证”。1977年,赵衍荪先生在《思想战线》第5期上发表《白族第一代共产党员张伯简》,第一次较为全面的研究和介绍了张伯简烈士光辉的一生。1987年中共云南省委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编辑出版了《张伯简文辑》。同年,中共剑川县委在县城景风公园建立了张伯简革命史实陈列室,2009年中共云南省委将其命名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5年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永远的丰碑》栏目和2018年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为了民族复兴·英雄烈士谱》栏目两次播出张伯简烈士的事迹。2018年,为了更好发挥教育基地功能,铭记革命先烈,传承红色基因,剑川县委在剑川古城重新布展建设张伯简纪念馆,并修缮了张伯简故居。2019年4月,张伯简纪念馆和张伯简故居对外开放。

(文/中共剑川县委党史研究室 史继培)

中共云南省委党史研究室 版权所有 技术运维:云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