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文琪生于1949年3月28日,今年69岁。
朱文琪原名吴昆鸾。9个月大时,生母将她送给了养父母。祖父吴瑞华毕业于黄埔军校五期炮兵,牺牲在战场上。父亲吴政和、三叔吴志忠均参加抗日,两人都曾结缘云南。
“这么多年,我找到了自己的根,我为他们自豪,必须写点东西纪念他们。”
“我和别人不一样”
1967年,朱文琪18岁。那一年,父母让她买了半票回老家,途经上海。
在上海,一个二嫁给归侨的妇人接待了她,“她对我很好,像老师,对我很有耐心。”在上海期间,朱文琪隐约听到一些老人看着她说“跟小二真像”。
再迟钝的人,也起了疑心。朱文琪回想起小时候,那时她外出买东西,总是被巷道里的孩子欺负,朝她喊着“要来的”,而母亲总是将她圈在家中,不喜她外出,对她要求严格,“父母对我不坏,但也不像其他父母对孩子一样,我感觉自己和别人不一样,很压抑。”
那一年,她终于知道自己的身份。
父亲入狱,母亲一人无力照顾4个孩子,于是将最年幼的她送给了养父母。1957年与生父离婚后,母亲带着3个孩子回到上海。“我养父母内心很矛盾,他们既不希望我和生母这边来往,又担心我一个人在昆明以后孤苦无依,所以才让我见了生母。”
也是那时,朱文琪知道了自己的祖父、父亲都曾是军人。
关于战争的初记忆
朱文琪对战争的记忆可以追溯到儿时。
那时她和养父母住在昆明三市街二允巷8号的大杂院,这条巷道东起同仁街,西至正义路,据传因清代有一名叫陈二允的大户人家在此居住而得名。
“我养母是杭州人,唱戏的,原来的丈夫是戏班的班主,因为战争逃难来到昆明。”很小的时候,她听到养母跟邻居讲前夫的死,“养母说他们逃难到贵州独山的时候,前夫被日本人打中了大腿动脉,她想将丈夫埋了,但拖不动尸体。”每次说到这段往事,养母就会忍不住痛哭起来。
在零散的讲述中,朱文琪初次了解了战争给家庭带来的灾难:逃难过程中很多家庭都走散了,而养父母均是从外地逃难到昆明后,重新组合的家庭。
后来,朱文琪才知道独山战役在中国抗战史中的传奇色彩,名不见经传的独山,成为日军侵华的终点,此后日军再未扩大侵占过我一寸山河。
父亲血战南京雨花台
1971年的一天, 朱文琪带着男友第一次回家。
刚进门就看到一个清瘦的老年人,“他瞪大眼睛,死死地盯着我,一动不动。”朱文琪被吓得落荒而逃。
后来,她才知道那是她的生父吴政和。
在一份1988年3月21日吴政和写的材料中, 这样写道:“南京血战,我是幸存者,现正在写南京血祭五十周年回忆。”
吴政和曾给朱文琪讲过关于抗战的事情,“他说毕业于南京机械化学校,打过仗。”由于当时忙碌,加之对战争不感兴趣,朱文琪很多都记不得了,“就记得他说当年他是国民革命军88师的,驻守雨花台,他是团参谋长。”当时很多士兵都惨死,而他是幸存者,“那时候听着也是将信将疑。后来我大哥跟我讲,父亲和他们团的团长是翻墙突围的,团长当时两条腿被打断。”
南京血战虽然打的时间很短,却是抗日战争中最惨烈的一役。
“母亲告诉我,父亲在浙江金华带兵,是营长,母亲是江浙人,也是在那时经人介绍嫁给了父亲。”后来,朱文琪从亲人那里获得了父亲年轻时的一张照片:一身戎装,1940年在贵阳拍摄的。
朱文琪只知道,后来父亲调到昆明,被任命为昆明牌照监理所工程师和所长,母亲追随至昆。
2015年,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朱文琪通过在台湾的堂兄帮助,调阅父亲参战的档案,史实得到了证明。
祖父牺牲在战场上
多年后,朱文琪来到翠湖民主党派办公大楼黄埔同学会,要求查阅祖父吴瑞华的档案。
她查到:吴瑞华,黄埔五期,炮兵科。“我心里说不上什么滋味,有点骄傲,又有点难受。”吴瑞华是福建永定人,后随家人到印尼定居,上世纪20年代回国投考黄埔军校,1926年冬毕业后参加北伐战争。后又参加了抗日战争。
吴政和参加南京血战的同时,他的父亲吴瑞华也一直在战场上。
“父亲跟我讲,1937年,谢晋率八百壮士坚守四行仓库,我祖父和所在部队官兵在外围以重炮猛轰日军,支援八百壮士。”朱文琪说,如今,四行仓库已列入“第二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名录。
1938年,吴瑞华调任武汉行营炮兵训练处任教官,奉命协助国民革命军87军整训炮兵。
“父亲跟我讲,最后一次见祖父是在南京军事法庭,因为他在炮兵整训期间,策动部队中的先进分子秘密投奔延安。”朱文琪说,后因武汉告急,祖父被改判“戴罪立功”后奉令担任高射机枪部队总队长,于1938年6月12日中弹牺牲,年仅41岁。
三叔带儿子扫墓认祖
1988年初秋,父亲去世4个月后,朱文琪辗转联系上了在台湾的三叔吴志忠。
“三叔的资料保留得很完整,前几年我去见他,他还特意把一些材料翻拍之后送给了我。”朱文琪从三叔的档案资料中,看到了三叔的抗战史。
从档案显示,吴志忠于1937年7月从国民革命军遗族学校高中毕业后遂参加抗战。之后,吴志忠转战昆明,并升任航空委员会云南省防空情报所无线电第五总台中尉译电员。
1945年8月14日,抗战胜利前夕,吴志忠获得嘉奖,“1941年,美空军来华作战后,我防空情报人员,更能与之密切合作,博得美故大总统罗斯福先生及美驻华第十四航空队司令陈纳德将军之赞誉,并由美陆军部制赠襟翼徽章一枚……”
1946年,吴志忠随部队到了台湾。
“1996年,三叔回到老家,我们一起把父亲的墓迁到了祖父的墓旁。”那一次,吴志忠特意带着4个儿子回来扫墓认祖归宗,他去拜访儿时的玩伴亲友,吃家乡的特产美食,“三叔希望他的后代知道他们的根在哪里。”朱文琪说。
2015年,朱文琪帮三叔申请到抗战胜利70周年纪念章,“他一直念着家乡,也曾在昆明待过几年,这也算是圆了他的梦。”
首席记者 连惠玲 文 翟剑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