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仲平纪念馆坐落在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广南县城莲湖公园西畔,展厅正面墙壁上是毛泽东主席亲笔书写的“狂飙诗人柯仲平”七个大字。
柯仲平(1902—1964),原名柯维翰,1916年以优异成绩考取云南省立第一中学,曾任学生自治会会长。1919年五四运动的消息传到昆明,他积极参与组织同学开展游行示威等爱国活动,很快成为昆明地区学生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1921年12月,柯仲平前往北平求学并积极参加学生运动。1925年,他结识新文化运动的先驱鲁迅和进步作家郁达夫等,并得到他们的热情关怀与帮助。1926年4月,他在上海加入郭沫若领导的“创造社”,并参加地下党组织领导的秘密活动。
1928年9月,柯仲平回到北平,着手创作长篇诗剧《风火山》。这部鸿篇巨制,标志着柯仲平创作道路进入新的成熟阶段。1929年春,柯仲平又来到上海,参加高长虹等人组织的“狂飙”出版部工作。
1930年3月,经潘汉年、陈为人介绍,柯仲平加入中国共产党,并任党中央机关报《红旗日报》记者。11月,他参加党领导的上海工人武装斗争,担任上海工人纠察队总部及上海总工会联合会纠察部秘书,12月被捕入狱,1933年8月经党组织营救出狱。1935年,柯仲平只身东渡日本留学,1937年8月秘密回到武汉,在董必武领导下积极从事抗日救亡活动。
1937年11月,柯仲平经组织批准转到延安,先在中央宣传部文化工作训练班学习并担任班长,受到了毛泽东亲切接见。同年12月,陕甘宁边区文艺界救亡协会成立,柯仲平当选为文协副主任。1938年,边区文协遵照毛泽东主席要把诗歌推向街头的指示,成立了“战歌社”,柯仲平任社长,与著名诗人田间一起发起延安街头诗运动。这期间,他创作了富有中国民族特色的两部长篇叙事诗《边区自卫军》和《平汉路工人破坏大队》,这是解放区诗坛上较早出现的描写工农斗争生活的著名长篇诗作。毛泽东主席听了柯仲平朗诵的《平汉路工人破坏大队》后,索阅全稿并批示:“此诗甚好,赶快发表。”随即,此诗在《解放》周刊上连载。柯仲平所创作的诗歌、戏剧作品,被毛泽东主席称为“既是大众性的,又是文艺性的,体现中国气魄和中国作风”。
1940年12月8日,延安新诗歌会成立,柯仲平当选为执委。1941年6月,柯仲平被聘为延安“星期文艺学园”报告讲师,演讲了《狂飙社的历史》。
柯仲平在延安创作的大量短诗,紧密结合时代,反映人民要求,情感真挚动人,语言朴素简明,豪迈粗犷而富有号召力和战斗性,是他重要的创作成就之一。这些短诗,大部分收在诗集《从延安到北京》中。
1942年5月,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柯仲平针对忽视大众化文艺的倾向作了发言。9月15日,毛泽东提名他为《解放日报》第四版特邀撰稿人。1947年夏,他奉命到河北平山县西柏坡党中央所在地,主持编辑《中国人民文艺丛书》。1949年5月,他率领西北地区文艺工作者到京,筹备并参加了第一次全国文代会,当选为中国文联委员和中国文学工作者协会副主席。9月,他在西北文代会上当选为西北文联主席。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柯仲平先后担任中国文联常务委员、西北文教委员会副主任、西北艺术学院院长、中苏友协副会长等职,是第一、第二、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一届全国政协委员。柯仲平以忘我的精神投入到新中国文化事业的建设中,1964年10月20日,他在作协西安分会的党员干部会上演讲中,不幸因病突然离世,终年62岁。
为纪念人民诗人柯仲平,有关部门整理出版了多卷本《柯仲平诗文集》,他的夫人王琳撰写出版了《狂飙诗人柯仲平》。1993年,广南县政府建成了“柯仲平纪念馆”,著名诗人臧克家专门为他题写“猛似狂飙热似火”。柯仲平纪念馆展厅内容分为6个部分,陈列有诗人生平事迹图片116幅、遗物20件、中央任命书影印件4件、中央领导和全国著名作家题词30余幅等历史文献、文物。1998年,柯仲平纪念馆被批准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作者:陈国勇 作者单位:中共昆明市委党史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