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林兴 徐继平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之际,昆明市平政街节孝巷39号,一幢三坊一照壁,白墙灰瓦,砖石、柱子已经显出沧桑的旧式民居小院,不断涌进参观学习、举行活动的人们。1926年11月7日,中国共产党云南第一个地方组织中共云南特别支部就在这里成立,从此,云南有了照亮革命道路的灯塔。1961年,确定为中共云南地下党旧址的这幢小院,就已经公布为昆明市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成为云南省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中共云南省委办公厅、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将旧址命名为“云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星星之火 可以燎原
近代以来,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云南各族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进行了长期艰苦卓绝、不屈不挠的斗争。但是,黑夜沉沉,云南边疆各族人民依然处于被压迫、被剥削的悲惨境地,一大批云南优秀儿女开始迈上了探求救国救民的道路。
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召开,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国民大革命。此时云南军阀唐继尧趁着孙中山北上之机,派滇军进兵广西,以图进占广东,并指使驻粤滇军杨希闵部在广州发动武装叛乱。唐继尧及受其控制的滇军已经成为南方最大的一股反动势力和北伐后方的严重隐患。因此,中共广东区委决定尽快在云南建立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发展壮大革命力量,推翻唐继尧在云南的统治,消除北伐的后顾之忧。
1926年5月,中共广东区委派遣云南籍中共党员王复生、杨青田回云南,准备建立中共云南地方组织。但是,两人在昆明受到唐继尧政府特务的严密监视,无法立足和开展工作,又秘密返回到广州。同年8月,中共广东区委再次派滇籍中共党员李鑫到昆明筹建中共云南地方组织,9月,毛泽东主持的广州第六届农民运动讲习所结束,中共党员、云南学员周霄、黄丽生和进步青年罗彩主动要求回云南从事农民运动,得到讲习所的同意。李鑫回到云南后,成功与共青团云南特别支部取得联系,并发展吴澄、严英武、杨静珊等人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26年11月7日,由李鑫主持,周霄、吴澄、杨静珊等人在昆明市平政街节孝巷55号的周霄家,召开了第一次党员会议。根据中共广东区委的决定,建立了中共云南特别支部,由吴澄担任特支书记。由于周霄家住户过多,不宜经常开会,于是特支的机关从节孝巷55号搬到现节孝巷39号,也就是黄丽生的家里。由于召开第一次党员会议的节孝巷55号在抗日战争时期被日本飞机炸毁,所以就将节孝巷39号定为中共云南地下党建党旧址。
中共云南特别支部的建立,标志着以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为指导思想的中国共产党,把地处边疆、民族众多的云南带进了一个崭新的时代。革命的火种从此以燎原之势燃遍云岭大地,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云南各族人民经过24年艰苦卓绝的英勇斗争,获得彻底的解放,与全国人民一道共同迈上社会主义道路,实现站起来、富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
播火先驱 精神永存
中共云南特别支部成立后,云南各族人民开始了救国救民的新征程,在波澜壮阔的革命斗争中,革命先驱抛头颅,洒热血,为云南积淀了丰厚的红色历史文化,孕育了宝贵的红色基因。
李鑫主持创建了中共云南特别支部,是中共云南地方组织的创始人之一。后来,他到滇南开展矿山工人运动。由于矿山资本家拥有武装,对工人施以奴隶式的严密管制,共产党组织难以立足和深入矿山。李鑫毕业于北京农大、一副书生相,为了从意志、体质、形象上都能适应矿山环境,进矿区前进行了艰苦的磨炼。他打赤脚、背重物长途跋涉,光着上身在烈日下曝晒,使其皮肤起泡脱皮,又用河沙、炭灰涂抹脸上身上,使皮肤变得粗糙起来,还蓄起胡须,同时刻苦学习工农的语言,使自己变成了一个饱经风霜、从苦役重压下挣扎过来的矿工形象,成功地进入了矿区。他与矿工打成一片,发展党员,建立党组织,很快就打开了矿山工作的局面。后来,他被敌人抓捕,敌人对他软硬兼施,欺骗利诱,严刑拷打,妄图从他身上打开缺口,破坏党组织。他宁死不屈,痛斥国民党反动派的罪行,宣传共产党的主张。敌人无计可施,残酷地将他杀害了,年仅32岁。
王德三在中共云南特别支部成立后回到云南,加强云南党的工作。王德三于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陕北地区共产党组织的创建者和早期主要领导人,曾任北京区委委员,参加了北京工人运动的领导工作,任过黄埔军校第四期政治教官,并在广州大沙头滇军第三军留守处主持培训以云南进步青年为主的政工人员培训班。王德三回到云南后,历任中共云南特委书记、省临委书记、省委书记等职,代表中共云南地方组织参加了在莫斯科召开的党的六大。被捕后,龙云亲自审问,曾用厅长的高官厚禄诱惑,也曾用毒刑拷打逼供,他都没有屈服,视死如归,在遗书里写道:“古人说:‘人各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我要把身子献给人类了。”最后被敌人杀害,牺牲时年仅32岁。他和哥哥王复生、弟弟王馨廷都为革命献身,被誉为“一门三杰”。
赵祚传1927年初随王德三一起回到云南开展工作。他将个人利益和生死置之度外,曾3次变卖家产以解决组织活动经费的困难。在他最后一次回家乡大姚县变卖家产筹措工作经费时被捕,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他毫不动摇。在就义前一天,给父亲、妻儿留下遗书,表示“我为主义而牺牲,为民众而牺牲……我心很坦荡安然”,表达了视死如归的革命豪情。牺牲时,年仅26岁。
吴澄在中共云南特别支部成立时任书记,是云南第一位女共产党员,也是云南妇女运动的杰出领导者。后来历任省特委委员、省临委委员、省委委员。1930年中共云南省委遭到敌人破坏时,她被捕入狱,面对严刑拷打,毫无惧色。她对难友说:“一个革命者要有牺牲自己的精神,才会敢于革命!”她把对革命忠诚之心、对爱人忠贞之情,饱含在送给同在狱中的丈夫李国柱的一缕青发和一块用血染成红心的手绢之中。李国柱是在云南省内入党的第一个共产党员,云南青年运动的杰出领导者。他与吴澄同时被捕,敌人的淫威和利诱都没能动摇他们坚定的革命信念,他用鲜血和生命实践了他和吴澄生前表达的豪情壮志:“凭我们不平之血的飞溅,把全世界来涂染遍!”吴澄和李国柱这对革命夫妻,互相勉励着昂首走向刑场。牺牲时,吴澄年仅30岁,李国柱年仅24岁。
自中共云南地方组织成立以来,云南各民族的共产党人怀着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和为人民谋幸福的坚定信念,怀着英勇献身的精神,为革命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为云南人民乃至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书写了云南革命文化的精彩篇章,他们的精神彪炳千秋。
保护开发 代代守护
中共云南地下党建党旧址,记载着中国共产党云南第一个地方组织中共云南特别支部成立的历史,是云南红色历史文化的重要内容。云南省各级党委、政府都非常重视中共云南地下党建党旧址的保护利用工作,在全省开展革命遗址普查时,作了全面深入的普查登记,随后又开展了积极的保护利用工作。
在修缮保护方面, 2013年10月,中共昆明市委宣传部拨出经费对中共云南地下党建党旧址的环境及展厅设施进行改造,经过修缮翻新之后,展览内容由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中共云南特支的建立、中共云南特支的革命活动、中共云南特支的历史功绩、历史文献摘抄之一、历史文献摘抄之二等6个部分组成,保护维修工作全面走上正轨。
在管理利用方面,1991年7月1日,在中共云南地下党建党旧址举办“中共云南地下党建党史迹展”,正式对外开放。目前,到旧址参观与开展党员活动的个人和党组织越来越多,许多省外游客也慕名前往参观,特别是在建党节、建军节、国庆节等重要时间节点,旧址已成为社会团体开展主题党日活动的首选之地,预约团体不断,排队参观已成为常态。经统计,近3年来旧址已接待社会团体727家,提供免费讲解850余场次,发放宣传册8500余册,旧址发挥了传承红色基因的良好社会效果。
薪火相传 光耀未来
党中央要求,“党史遗址以及有关文物资料是中华民族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精心保护”。为了更好地发挥中共云南地下党建党旧址的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作用,传承好红色基因,应该进一步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对旧址进行更好的保护和利用。
进一步加大保护力度。中共云南地下党建党旧址的保护利用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和时代价值。近年来,中共云南地下党建党旧址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保护利用,但是旧址的房屋陈旧,内外环境狭小拥挤,展出内容单一、手段陈旧,展出效果及影响与其在云南革命史上的地位极不匹配。在全国人民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喜迎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之际,更要广泛宣传,扩大旧址的影响力,特别要大力宣传旧址保护利用的重大意义和价值,鼓励引导和吸收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旧址的保护利用工作,形成合力,把旧址打造成为全省重要的干部党史党性教育基地和红色旅游的重要参观点。
进一步完善管理机制。革命遗址的保护利用涉及宣传、党史、财政、住房和城乡建设、文化和旅游等多个职能部门,要加大保护利用力度,必须进一步完善管理机制。当前,中共云南地下党建党旧址由云南陆军讲武堂博物馆代管,在旧址修缮保护与管理利用上都做了大量工作,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影响。但是,旧址还需要进一步的提升改造,必须完善管理机制,加大统筹协调力度,加强规划设计,提高管理水平,科学指导旧址的保护和利用工作。
进一步提高利用水平。革命遗址蕴涵着丰富的红色历史文化资源和宝贵的红色基因,保护革命遗址,必须坚持走建、管、用融合发展的道路。因此,要保护好中共云南地下党建党旧址,就要进一步提高旧址的利用水平。要进一步挖掘整理中共云南地下党建党旧址的红色历史文化资源,多渠道、全方位地对旧址进行研究、挖掘、提炼、宣传,全面展示出旧址在云南的党史和革命史中的重要历史地位,展示出云南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英勇奋斗、不屈不挠、敢为人先的精神风貌。要培养优秀解说员,充分发挥旧址的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作用,使旧址成为红色旅游的精品景点,扩大旧址的辐射面和影响力,更好地传承好红色基因。
(作者单位:中共云南省委党史研究室 图片提供:耿嘉 成信江)来源:云南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