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中国
党史人物 >
读《英烈门风》有感
发布时间:2017-11-01 15:27 来源:学习时报

家风研究的创新力作

----读《英烈门风》有感

 

   家风是一个家庭积淀和传承的处事方法、言行规范和价值观念,是家庭文化的凝聚。吕其庆博士的《英烈门风》(人民出版社2017年5月)出版后,我第一时间开始阅读,废寝忘食地读完了此书,产生了诸多情感共鸣。

  以书寄情缅怀英烈。记得2015年中央电视台就有“重读抗战家书”的节目,其中抗战英雄们的一封封家书令人感动。而今《英烈门风》通过英烈后人的追思真实地呈现英烈肖像和门风正气。这既是对历史的铭记与反思,又是对英雄的缅怀与纪念。为了“主义”而英勇牺牲的李大钊、“为抗战发出怒吼”的冼星海、“震惊旧世界的一声惊雷”的张太雷、用生命捍卫信仰的夏明翰、“为了救可爱的中国甘愿赴汤蹈火”的方志敏、“为救国救民我可以献出一切”的刘志丹、“反满抗日”的赵一曼、“战死沙场以博一快”的袁国平、被毛泽东称为“‘两杆子’都硬的将才”左权将军、抗日英雄杨靖宇、“五大书记之一”的任弼时、“独臂将军”贺炳炎、著名抗战将领王孝慈、“兴国首任县委书记”胡灿、“双枪芙蓉”贾春英、“英雄母子”马本斋、中共一大代表陈潭秋、“为中国革命作出巨大牺牲和贡献的家庭”“刘老庄连”“狼牙山五壮士”……一张张朴实生动的老照片,一个个感人肺腑的故事,一封封净化灵魂的家书、一幅幅厚重情感的寄言语,再现了英烈们抛头颅、洒热血的令人难忘的抗争历史,再现了英烈们“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矢志不渝的爱国情怀,再现了英烈们家国天下、精忠报国的门风。

  以腿丈量体悟门风。本书作者打破家风研究的传统范式,躬身实践,北上南下寻访革命前辈及其后人,运用口述史的研究方法,结合自己的采访手记,研究革命先烈家风家训家书的门风传承,贴近生活、贴近事实、贴近人情,创新了传统家风研究范式,拓展了家风研究空间,形成了独特的以英烈家风群体为对象的家风研究范式,是英烈家风研究成果的补白之作。他采访了百岁老红军王定国,李大钊之孙李建生、张太雷之女张西蕾、任弼时之女任远芳、方志敏之女方梅、夏明翰之女夏芸、左权之女左太北、陈潭秋次子陈志远、刘志丹之女刘力贞、冼星海之女冼妮娜、毛泽东外孙曹耕山、赵一曼孙女陈红、杨靖宇之孙马继民、贺炳炎之子贺雷生等。他将自身的情感寄托在行走之中,将感情升华于文字之中。我作为一位普通的读者也被作者笔下英烈们为了中国革命前途,不怕牺牲的坚定的家国情怀所感动。令人难以忘怀的是书中提及方志敏写过的一副对联:“心有三爱,奇书骏马佳山水;园栽五物,松柏翠竹白梅兰。”他把祖国比作母亲,爱祖国的“佳山水”,并用“松、柏、竹、梅、兰”为他的五个子女起了名字。方志敏与妻子缪敏的婚礼誓词:“为了救可爱的中国,为了美好的明天,我俩甘愿赴汤蹈火在所不惜!”还有夏明翰在狱中写给夫人郑家钧的信:“抛头颅,洒热血。‘各取所需’终有日,革命事业代代传。红珠留着相思念,赤云(夏明翰女儿的名字)孤苦望成全。坚持革命继吾志,誓将真理传人寰。”

  以心传承坚定信仰。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再也没有比生死抉择更沉重的选择,是什么样的力量让革命英烈经受住了血与火、生与死的考验,不惜流血牺牲?正如作者在自序中谈到,这些革命英烈后代,他们是父辈崇高革命精神和红色基因的直接传承者,是老一辈革命英烈门风的真实呈现。在一次次与革命英烈后代的对话中作者找到了答案:“信仰是引领他们的天,人民就是支撑他们奋斗的地,他们都是顶天立地的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定理想信念,始终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也是党员干部站稳政治立场、抵御各种诱惑的决定性因素。”在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新时期,要把革命英烈对理想信念的执著和英烈门风内化到党员干部头脑中,用理想信念为精神“补钙”,廉洁修身、廉洁齐家,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

                                    (作者:赵晶   学习时报)

 

中共云南省委党史研究室 版权所有  云南网 制作及维护
中共云南省委党史研究室 版权所有
云南网 制作及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