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云南省委党史研究室主办
罗炳辉传
发布时间:2017-07-05 15:45 来源:云南党史网

罗炳辉是我国著名的无产阶级军事家。他是由普通士兵逐步成长为将军的典型。

在罗炳辉诞辰100周年之际,由中共彝良县委、中共昭通地委党史征研室共同编撰的《罗炳辉传》一书,正式和读者见面了。故乡人民和党政领导多年来为缅怀先烈、启迪后人的夙愿终于得到了实现。

作为国家级贫困县的彝良,在多次派人到全国各地征集有关罗炳辉同志的史料及遗物的工作中,先后累计耗资20多万元;作为拥有460万人口的昭通地区,在11个县市中还有10个贫困县,扶贫攻坚任务十分艰巨、财力相当紧缺的情况下,地委、行署仍坚持拨款保证该书的印刷出版,充分体现了将军故乡的党政领导对这项工作的重视和支持。因此,可以说《罗炳辉传》不是一本普通读物,而是一首饱含故乡人民盛情的安魂曲,更是一首激励后人的正气歌。

有关罗炳辉的事迹报道,最早见于1936年,美国友好人士、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访问保安后,写的《西行漫记》一书;1937年5月,斯诺的前夫人、著名美国记者尼姆·韦尔斯到延安采访了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彭德怀、罗炳辉等34位中央领导和红军领导人,又写了《续西行漫记》一书。这两本书在美国和中国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罗炳辉被称为“神行太保”。就是这两本书问世后,传奇将军罗炳辉的事迹,才在中国传开的。继后,罗炳辉于1943年开始写

《我的自传》,由于军务繁忙,加之身体欠佳,只为后人留下了《从青少年时代到吉安起义》这部分珍贵史料。1946年6月21日,罗炳辉逝世后,时任新四军宣传部长的陈辛仁所撰写的《罗炳辉将军传》载于1947年的《新华文摘》。新中国成立后,陈撰写的《罗炳辉将军传》先后在《红旗飘飘》和《星火燎原》上转载。进入70年代后期,随着党史、军史、地方史工作的开展,罗炳辉生前的同事、战友和部属的回忆文章不断涌现,有关罗炳辉事迹的专著、文稿也相继问世。如北京范春荣《从士兵到将军》、江西世晨《罗炳辉的故事》、王辅一著《罗炳辉将军传》、史芬《罗炳辉将军生平》、中共彝良县委、彝良县人民政府组织编撰的《怀念罗炳辉同志》、陈辛仁著《罗炳辉》、宋霖、罗新安主编《罗炳辉将军在淮南抗日根据地》等。

50年代初,彝良县文化馆即着手征集革命先烈的文物资料,

特别是粉碎“四人帮”后,在中共彝良县委、县人民政府的领导下,于1977年专门成立了“罗炳辉将军文物征集办公室”。党史办成立后,两办先后6次派出20余人次,赴北京、山东、安徽、江西、广东等22个省市和60多个地区进行实地调查;先后到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央档案馆、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山东临沂烈士陵园等37个单位进行采访、查档工作;对292位罗炳辉生前的战友、同事和部属进行采访记录。通过扎扎实实的工作,获得遗物69件,各个时期的照片资料375幅,采访文稿240篇,各种书刊资料近100册,使彝良县拥有上百万字的文字资料。这些史料和遗物的取得,凝结着当年参加调查、采访的许多同志的辛勤劳动和汗水。他们是:朱玉祥、蒋洪祥、杨声华、马晏、孔繁山、钟大凯、曾宪华、秦道熔、李盛芳、游有鲲、周应泉、温树恒、母盛文、李明俊、罗波、舒远荣等同志。

由于多年征集工作所获得的丰富史料,为《罗炳辉传》的编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得益于罗炳辉同志生前的战友、同事何长吊、萧华友、罗洪标、龙将元、朱云谦、赵启民、吴华夺、吴运铎等革命前辈的回忆文章;得益于史芬《罗炳辉将军生平》、王辅一著《罗炳辉将军传》、宋霖、罗新安合编《罗炳辉将军在淮南抗日根据地》、陈辛仁著革命将帅卷《罗炳辉》、彝良县委、县政府编撰的《怀念罗炳辉同志》等专著;得益于罗炳辉夫人张明秀同志及子女罗新安、罗鲁安所提供的珍贵史料及图片。如果没有这些基础和条件,没有各方面的支持和帮助,这本传记是不可能在短期内完成和出版发行的,这是集体智慧的体现和结晶。《罗炳辉传》一书,于1995年11月完成征求意见稿,1996年10月又根据各方面意见进行了第二次修改定稿,最后请罗炳辉夫人张明秀同志审阅。书中所用50余幅各个时期的照片除署名的外,均系彝良县文管所提供。本书由中共昭通地委书记朱安邦作序,中共昭通地委副书记朱恩铸、中共云南省委党史研究室主任王元辅领导主持编审。在此书付梓之际,谨向为本书作出贡献、帮助和支持的各位同志特别是王辅一同志、金松林社长、刘昌亮编审、阴松生主任等表示衷心的感谢!本书基本上是按时间顺序,以史料为依据,力求全面客观地反映罗炳辉同志一生的光辉业绩,但由于时间、史料和编撰者水平有限,其不足乃至错误之处亦在所难免,恳请诸位专家及同行批评指正。

《罗炳辉传》编纂组

中共云南省委党史研究室 版权所有 技术运维:云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