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初的金沙江,水色闪耀如金、水流汹涌不停,映着两岸峭壁,雄浑壮阔。1935年、1936年,桀骜不驯的金沙江,两度被气概非凡、一往无前的红军所征服——数万军马乘木船小筏,不分昼夜极速过江,直叫追兵望水叹息。伴着“金沙水拍云崖暖”的诗句,金沙江承载着红军“战略转移中的决定性胜利”,奔腾!奔腾!
皎平渡,中央红军主力巧渡成功
皎平渡位于云南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和四川会理县交界处,曾是金沙江上一处主要渡口。9月8日,记者从禄劝县城出发,一路翻山越岭,行车130公里,用了3个多小时才到达皎平渡。
“1935年4月29日,中革军委发出指示:速渡金沙江,在川西建立苏区。第二天,中革军委确定,部队分三路从龙街渡、洪门渡、皎平渡渡江。”在皎平渡的红军长征渡江纪念馆,禄劝县文化馆马红指着展板上“万万火急”的指示,讲述起1935年中央红军巧渡金沙江的故事。
十万火急!中央纵队的渡江先遣队急行军一天一夜后,到达皎平渡,立即寻找船只、控制对岸敌军。然而,在龙街渡红军架设浮桥失败,洪门渡也因水流太急只将一个团送过了江。后来,除了红九军团主力在树桔渡过江,红一军团的野战医院在鲁车渡过江外,其余的千军万马都集中到皎平渡。
云南省委党史研究室一处处长、党史专家余红告诉记者,红军找到7艘船,但其中一艘破损,实际以6艘船在皎平渡来回渡江。从5月3日到9日,在37名船工帮助下,中央红军主力在皎平渡顺利过江。3万多中央红军,将追兵抛在金沙江以东以南地区,跳出了几十万敌人围追堵截的包围圈,取得了战略转移中的决定性胜利。“陈云在向共产国际汇报长征情况时,提出红军渡金沙江是‘离江西以来,最险要亦最得意之事’。”
与纪念馆一路之隔,巍然耸立着红军渡江纪念碑—— 一位红军战士,高举船桨,望向前方。他目光所及之处,连接云南与四川、1991年建成的斜拉桥皎平渡大桥,结束了两岸来往靠摆渡的历史。走上299.4米长的皎平渡大桥,记者一会儿便到了对岸的四川会理。会理境内的江岸边,石碑上刻着“共和国不会忘记帮助中国工农红军渡江的三十七名船工”以及船工们的名字:张朝寿……向二糖匠、杨麻子老倌。石碑附近,有一排“红军洞”。山洞大多一人高,原是马帮路人避雨歇脚处,在红军巧渡金沙江时,成为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领导同志过江后运筹帷幄、简单休息的地方。
石鼓镇,红二六军团神速过天险
金沙江自青藏高原南下后,在云南玉龙纳西族自治县石鼓镇处突然转向东北,形成“V”字,这便是著名的“长江第一湾”。“长江第一湾”附近石鼓一带渡口,因1936年红军抢渡金沙江而名载史册。
红二、六军团结束乌蒙山回旋战后,转战滇中,再兵分两路横扫滇西,于云南宾川会合后,至鹤庆部署抢渡金沙江的战略行动,之后仍分两路向石鼓进军。4月26日,两路人马在石鼓会合后,即在从石鼓镇到巨甸镇之间的木瓜寨、木取独、格子、士可、余化达等5个渡口昼夜不停抢渡金沙江。
敌机飞到渡口上空投弹轰炸,但渡口两岸山高岭峻,敌机不敢飞低,炸弹有的掉到麦田里,有的落到山坡上,并未影响到渡江大局。4天3夜,28名船工用 7只木船、几十只木筏,将 1.8万名红军送到对岸。28日,渡过金沙江天险的红军,将“追剿”而来的国民党军队甩在身后,浩浩荡荡取道中甸(今香格里拉)进入藏区。
涛声依旧、古渡犹在,红军精神长存。红军长征过丽江纪念馆设在石鼓镇,5个渡口也都立起纪念碑。在纪念馆,记者碰到几位说上海话的老人。退休教师顾海平说:“今天是9月9日,毛主席逝世纪念日。我们在附近旅游,特地安排今天到纪念馆参观。在这里寻访历史,和在其他景点游览心情是不一样的,更多感慨,更多感恩。”
馆长助理和子钰告诉记者,目前纪念馆每年吸引十多万人参观,除了讲述渡江过程,讲解员们还会介绍红军与当地各族群众鱼水情深的故事。尹学富因“拖欠两石租谷”而坐牢,被红军救出后,当向导、找船工,不分昼夜帮红军渡江,还救了两位落水战士。红军到丽江时,只有云南地方货币“滇票”,而到藏区后“滇票”就不能用。丽江商会知道后,为红军兑换了两大簸箕银元。一个红军伤员在山里养病,村民轮流为他送饭,找土医生给他看病,在他伤势恶化牺牲后,又将他安葬。因语言不通,村民不知他的姓名,留下一座无名红军墓。此墓,年年有人祭扫。
纪念馆工作人员、当地知名的农民画家张春亭告诉记者,他十几年来利用业余时间创作红军长征过石鼓的系列画作,创作过程中,每每为红军的英勇顽强与军民深情而感动。他向记者展示画作《老渡手的床》,记述一位老渡手把家里唯一的喜床搬到江边,改成木筏让红军渡江的故事。
八十年后,金沙江畔上演人间巨变
在从禄劝县城去皎平渡的路上,记者感慨“山路岂止十八弯”,同行的禄劝县委宣传部外宣办副主任余国华却颇为满足地说:“我是皎平渡镇杉乐村人,十几年前在县城上高中时,星期六一早从学校出发,到家正赶上吃晚饭。现在,开上私家车,回家1个半小时就够了。”
记者在金沙江畔采访,从当地人的话语中,明显感受到,八十年来,这里的生活面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80年前,群众出行全靠人背马驮,从镇上到县城步行两昼夜,现在146个自然村都通了公路。”皎平渡镇镇长田开波一一列举山乡巨变,“过去用水全靠溪流河水,现在都通了自来水;过去照明靠油灯,现在千伏电源全覆盖;教育、卫生、文化不断完善,皎平渡镇每年二十多个孩子考上大学,镇有卫生院、村有卫生室,广播电视村村通,微信、QQ也普及了。”
田开波说,镇上还努力给群众一个产业。部分村庄这两年从种植青花椒中尝到甜头,今年镇上从自有资金中挤出12万元,为农户购买青花椒苗,推动青花椒种植进入更多村庄。红色旅游也是皎平渡镇的发展重点。红军途经杉乐村时短暂休息,朱德总司令将战马拴在村头一棵高大的油杉树上,从而成就了这棵“将军树”的美名。“将军树”旁,红色旅游小镇的设施已开始建设。
在石鼓镇,以传统农业为基础、烤烟产业为支柱、新兴产业为突破的发展思路已经明确。副镇长和中华告诉记者,镇里最低处海拔1800米,最高处3200米,所以因地制宜发展立体化种植。烤烟、核桃、雪桃、花椒等种植较多,重楼、天麻等中药材成为新的增长点。此外,镇上结合“长江第一湾”和历史古镇的文化底蕴,打造精品红色旅游。和中华说,如何将客人留住,是他努力突破的课题。
进出石鼓镇的路上,巨幅标语:“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习近平”横跨道路两端。见证了红军渡江传奇的金沙江,又将目睹怎样的人间巨变呢?江水奔腾,迈向更美好生活的脚步永不停歇!
本版撰稿 新华报业全媒体记者 徐冠英